对象股份化动态激励理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rm001

博文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系列研究论文

已有 3570 次阅读 2010-4-11 18:32 |个人分类:管理学原创观点|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高管, 国有企业,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 动态股权, 股权激励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优点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优点是克服了传统按股分红不能和员工股东业绩挂钩而带来的激励弱化的缺憾,其原因是传统的按股分红实际上是一种待遇而不是激励。股份制能把所有的人凝合成一个群体,但是却并不能保证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能尽力地去工作。尽管代理人能成为企业的股东,如果其经营业绩不能很好地与其收益挂钩的话,即使只是部分地挂钩(如实行效益工资),它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激励,相反,他更可以通过对企业经营情况全盘的掌控,从各种途径而得到成本更低的更好的报偿,即使是针对大股东而言采取的非法手段,但比较他所获取的业绩,他认为这也是一种相对的公平。基于杰出经理人对企业非凡的重要性,有时企业的外部股东也就只有寄希望于经理人的职业道德了。这样就在内外股东之间形成了零和博弈,委托人仍然是委托人,代理人仍然是代理人,这种合作困局如果无法自动破除,企业真正的所有者——控股股东不得不花费大力气来监控内部代理人,从而导致高昂的监督成本,甚至不得不亲自过问企业的是是非非,这便给经理人正常的生产经营决策带来了障碍,由此也给他们之间的信任关系蒙上了阴影。如何能够促进职业经理人自动自发,为实现企业的最高目标奉献自已的一切,特别是在已实行管理层参股的企业,引入动态股权激励模型让其能够分享自己的贡献也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其优势在于:
  一、此模型将按资和按绩分配两种截然不同的激励方式集成在同一模型中,既克服了传统按资分配和动态股权制下采取贡献股调节的不足,又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此模型通过股东
未分配利润的转增能自动使原股权结构发生动态变化,并且这一变化与个人当期业绩情况的升降是对应的(实际上是建立了隐性的退出机制),这较之传统动态股权制能更好地实现股权的动态性和效率;
  三、此模型适用面广,兼容性强,可作为各种激励方式的插件。模型以业绩(利润或绩效分值)为导向,在不改变原有激励方法体系的前提下,对各种类型组织(包括国有、民营,股份制和非股份制,企业和事业)的各种分配方式(
工资奖金岗位津贴、红利)都能起到显著改善作用,使其更具激励性。
[编辑]
[编辑]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功能[1]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三个功能:
  1、基本功能。用以改善一切有形无形凡是涉及分配的问题。包括各种收益资源的分配,如股权分配、股权分红、
工资分配、奖金分配及福利分配、权力分配等其他资源分配,还包括承担责任比例(负收益)的分配。
  2、核心功能。用以改善股权或岗位等因素由于过于固化缺乏弹性而影响股权或职务等因素的激励效果的问题。
  3、扩展功能。本功能用以实施动态化的
岗位管理。通过将一定的股权比例与岗位聘任挂钩,然后同时采取上述一、二的做法,从而形成从收入到股权,从股权到岗位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机制,产生比一般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更大的激励约束效果。
  如果三个功能齐备,即同时在管理实践中运用,将呈现“激励约束相结合、短长期效果并具、多方利益兼顾”的独特效应,这种效果相比现有其他任何常用的管理体制或激励方案来说,无疑更具优势。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研究系列论文

发表年份

成果名称

点击标题即可下载

阶段性分类

发表刊物

刊物级别

2009

国有企业经营者动态化激励约束策略探讨

代表作

大连发展研究

内刊

经济与管理

省级

两种动态股权激励机制的比较——以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与价值中国网赠送博客股权为例

代表作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2008

破解医院奖金分配难题

主要代表作

医院院长论坛

省级

企业经营者的股权设置与分配策略

代表作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CSSCI

基于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员工岗位分配新模式

代表作

企业经济

核心

主观量化评估的杠杆效应及其防治策略研究

主要代表作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动态股权激励静态模型

主要代表作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2007

动态股权激励动态模型

系列论文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解析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应用模式

系列论文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动态股权制与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比较研究

代表作

经济纵横

CSSCI

动态股权制再创新的几点思考

系列论文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CSSCI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论纲

系列论文

企业经济

核心

国内对动态股权制研究综述及展望

系列论文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05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对按股分配缺陷的修正

主要代表作

企业经济

核心

2002

关于高校社会服务中心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主要代表作

皖西学院学报

省级

 

附件:科学网直接打包下载(3个附件必须同时下载,置于同一目录下,否则不能解压): 

郑玉刚 构建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主流模式.part1 

郑玉刚 构建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主流模式.part2 

郑玉刚 构建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主流模式.part3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334-311031.html

上一篇:工资分配或股权分配方法的比较与创新
下一篇: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相对主流理论有没有新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17: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