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il反面教材☆凤雏先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baoski 鸿鹄焉知燕雀之志? 人贵没有自知之明!

博文

【水木十大系列】潜规则潜入美国大学

已有 4320 次阅读 2010-4-1 10:40 |个人分类:水木十大|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评论, 反面教材

发信人: opener21 (), 信区: AdvancedEdu
标  题: 潜规则潜入美国大学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Mar 31 12:37:13 2010), 站内

潜规则潜入美国大学

近年来,“潜规则”一词为大家所熟悉,并经常用到各个领域。但是你知道吗?在美国的大学竟然也有“潜规则”这么一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潜规则之一:著名教授只管申请经费,几乎从不亲自动手做实验

书中写道,在当今科学界,实验室的规模急剧扩大。哈佛、麻省理工学院或伯克利的许多研究小组,其人员多达三十人以上。但是,就像金字塔一样,实验室中有着森严的等级,大多数人都在从事一些具体、琐碎的工作,他们“只是被当作有手的工具而已”。而实验室的领导——那些地位显赫的“超级明星”,其主要任务则是募集研究经费,以及在重大科学会议上报告他们的成果,“他们自己当然是不会亲自动手做实验的”。

好一个“当然”!这明明白白地显示出,它就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潜规则。根据这条潜规则,作为一个刚入门的学生,你得先像奴隶一样听命于你的教授,甚至要“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一个星期七天”,而所有的希望就是“多年媳妇熬成婆”,到时候你就同样可以享受“科学明星”的待遇了。事实上,大家都承认这条潜规则,所以书中的康托偶然亲自动动手,就赢得了其学生的无限敬仰:“像他这种地位的人谁还在做实验?”

潜规则之二:教授要在学生完成的论文上署名,甚至被看作主要作者

在《诺贝尔的囚徒》中,一段关于这条潜规则的对话极为精彩。当正在攻读文学批评博士学位的莉亚对这条潜规则提出异议时,女化学教授阿德利提出了自己的反驳:“这个课题是我提出来的……我用我的研究经费提供了设备和学生的奖学金……向国家卫生研究院提出经费申请的报告是我写的……我们一起讨论工作进度…… 我建议采用某种技术……提醒她注意重要的参考资料……”所以,她的结论是:“一般认为,教授作为作者之一是很正当的事情。事实上,这个领域里的人都认为我是主要作者。”

阿德利的话自有其一定的道理。不过,它也让我们看清了一个事实:在这些教授眼里,他们才是学术课题的真正完成者,而学生们只是“有手的工具”,在能够让学生们在论文上署名,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所以,当小说的主人公之一斯塔福和他的导师一起联名在著名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时,他就十分满足于自己没有像大多数科学合作者那样被忽视,被列在所有称呼中最常见的“等等”之中。“能够逃脱在参考书目中被列为‘无名氏’的遭遇,总归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潜规则之三:女性在学术界很难得到晋升

但在学术界,想把事业和母亲的身份结合在一起可是一道天大的难题。为了获得一个在学校里永久任职的终身教授资格,“在化学或者大多数实验科学里,在你当助理教授的六年时间里,你不可能既做一位母亲又获得终身职位”。在大学里,大多数手握职称评审大权的评审委员都是年纪很大的老头子,“虽然接受过关于禁止性别歧视的法制教育,却根本不了解实际情况”。这就难怪在美国主要的大学里面,没有一所大学的化学系主任是女的。虽然招进来的研究生几乎有四分之一是女性,但在一流大学里只有很少数女性获得化学方面的终身职位——“哈佛大学没有,普林斯顿大学没有,耶鲁大学没有,斯坦福大学有一位。”

即使她们终于如愿以偿,成了终身教授,她们就真的会获得平等的对待吗?答案仍旧是否定的。以著名的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为例,她一生成就卓著,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还担任过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却依然被视为异类。“他们平常称呼她‘吴夫人’而不是‘教授’,这难道不可笑吗?就好像她是个管家婆似的。”

潜规则之四:如非迫不得已,千万不要在申请课题时把一切想法都说出来

众所周知,现在的科研需要花很多钱,于是,你一定得申请课题经费。可是你知道,这其中也有许多玄机吗?书中借主人公康托之口这样说道:“人们从事评审这种耗费时间的工作并不完全是出于崇高的责任心,是尽义务,或者说是某种善举。实际上,总有一些利己的成分在里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以最早接触到最新进展,获悉最新消息。你会忍不住记下你所看到的东西,然后,过了一段时间,比方说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之后,你会忘记自己最初在哪里看到过它,渐渐地你认为它就是你自己的想法……”

原来如此!作为一位有着六十年学术阅历的科学家,杰拉西自然对此深有体会:“那些行家不会把一切都说出来,他们在申请中主要谈论自己已经完成但尚未发表的东西。只有初次申请的人,他们以前没有获得过经费,只好把所有的牌都亮在桌面上。他们别无他法。这就是这个行业的规矩:那些已经……”

“这个行业的规矩”,原来,这就是潜规则!可怜的新手,要是没人指点,他们还一直蒙在鼓里呢,只能乖乖地成为别人的猎物了。

潜规则之五:为了发表论文,要设法恭维评审人

我们都知道,发表科学论文是很困难的事。在中国,一篇SCI上的文章就能让你身价倍增。可是,论文评审者却大多是很挑剔的。为了使你的论文能够顺利发表,你就要设法使评审人符合自己的口味。那么,该怎么办呢?

下面的方法就是一条黄金法则——“在你论文的参考书目里不断地引用另外一位科学家的作品”,因为这很可能会引导编辑挑选那个人作为一个特别合适的评审人。要是你还想更保险一点,那你就要再费一点工夫,“把那位潜在的评审人的著作归类为‘一流’、‘发人深省’,或干脆就说‘精辟’,他在评审你的稿件时心情就会比较舒畅”。因为,“好话人人爱听,恭维永远有用。”

对于初露头角的学者,书中给出了谆谆教诲:“永远不要在书面反驳意见中侮辱评审人,无论他的评论多么愚蠢。”因为,这是一条潜规则!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FROM: 125.68.134.*]

————————————————————

Neil反面教材:

1、科学研究职业化进程发展到今天,学术包工头制度已经风靡全球,所以它已经不再算潜规则,而是业内的黄金定则。

2、老板在论文上署名是很正常的啦,学生的论文中毕竟也有老板的一份力量嘛。不过老板署名为第一作者确实比较过分,在中国,地方大学里老板抢学生文章的第一作者位置的情况更常见一些,毕竟中国的地方大学,说不好听点,都是很深的坑,天高皇帝远的,在学校里校领导一手遮天,在学院里院系领导一手遮天,在研究组里老板一手遮天。相比之下,科学院的单位相对更阳光一些,特别是京区的研究所,对这种行为很注意,相应的监督和惩罚机制也比较到位。毕竟北京是中国文化人的聚集地,谁敢在这个圈子里胡闹,最后出了事,那他的名声就臭了,今后实在没法混得下去。

3、女人在中国学术圈里混得怎么样,我不好评价,毕竟我是公的,不过中科院里的女教授还是蛮多的,物理所就有好多,大多集中在光学那边,而且这里的人们对女教授尤为尊重。

是啊,女人不容易呢,又生小孩又做饭,又洗衣服又买菜,那个新世纪的女人标准怎么说的来着?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写得了代码,查得出异常   

杀得了木马,翻得了围墙

开得起好车,买得起新房

斗得过二奶,打得过流氓

这个标准在女教授女博士面前算得了什么啊?小菜一碟。

4、说起女性科研工作者,有好多人说她们受歧视,说她们不好找对象,如何如何。

说实话,我一点都不觉得。我认为恰相反,现在的女博士非常受欢迎,嫁不出去的情况完全不存在。在现在这个男博士满大街都是的年代,你站在中关村大街上随便丢出一块砖头,砸到十个人里就有九个是博士,八个是男的,七个是光棍,六个是WSN,在这个大环境中,如果说一个女博士找不到对象,那肯定是她自己眼光高,你说是吧?

反正我自己是一直都想娶个女博士的,可惜努力了好多年,革命都没成功,我追的女博士都看不上我。你看,像我这么一个机灵活泼又可爱的智力型选手都追不到女博士,足见其在圈中的地位之高哇。你说是吧?

5、上文中提到的书叫《诺贝尔的囚徒》,前几年比较火,最近几年这书好像冷下来了,可能是因为大伙对书里讲的东西都习惯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0147-307906.html

上一篇:想当作家哪儿那么容易
下一篇:【科学网】你管人家怎么写博客呢?!(4)
收藏 IP: .*| 热度|

4 郭向云 曹聪 吕喆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8: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