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一个博士生的开题报告会,她在前任导师指导的项目上花了三年多的时间,结果论文在最后关头被竞争者抢先发表了。白白浪费了三年。这,已经是她第五 年了。为了避免同样的错误,她决定换方向,换导师。于是我就成了她的指导老师。我希望能让她在一年内毕业。
今天的开题报告会还很顺利,通过了。
不过有个事情让我深思:她的博士学位委员会里有教授提出,她的课题不是假说驱动(hypothesis driven)的。一般的博士学位工作都需要独立完成一个课题,而这些课题都是要 “hypothesis driven", 写NIH的grant也都需要“hypothesis driven". 可是我们要进行的项目技术含量很高(是为了研发出一个使用方便的,敏感的,特异性好的肿瘤诊断产品),但是不属于科学探索性的课题,难道这样的学生就不够博士标准吗?
难道博士一定是科学家,而不能是一个技术匠吗?过分强调假说驱动的科学研究是否会导致博士生对技术研发的轻视? 技术永远是配角吗?
我觉得,培养博士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培养,主要是要培养他们
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
问题可以是理论的(假说),也可以是一个技术难关。仅认定假说是科学,不注重技术对科学的贡献是很片面的,培养出的博士群体也不能真正开辟出一篇科研新天地来。
其实,要想应付过关,我们也完全可以提出一个假说,用技术研发作为配角。可是,这样做我很不甘心,我觉得这样歧视技术研发很不公平。
博士如果能在科研和应用工具上面有所突破,至少应该是和理论上面的一个发现同级别。
提出自然界的问题,发现问题的因果,回答那个问题,是科学;
提出一个技术难题,找到问题所在,解决这个问题,是技术。
难道博士只能给前者?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太多的人毕业以后去提出假说,搞传统的“科学”,竞争就会很激烈,连合适的工作都找不到;而搞技术确常常能找到很好的工作,个人收入也好些。而且,那些精于技术的人回过头来去搞科学也不会生疏;相反,只会搞科学的“书呆子”去搞技术可能连门都难找到。
所以,教育者不应该过多强调“hypothesis driven research", 更应该多个选择,做“technical challenged development".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0052-306538.html
上一篇:
值一亿两千万美金的生物技术就这样?下一篇:
Google Fiber: "I want a Gig in Huntsvi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