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传统的姓氏和种族观念说不
纪念科普小品《遗传学不承认“孔子后裔”》发表一周年
博主在2009年第3期的《环球科学》杂志(世界著名科普杂志《Scientific American》的中文版)上曾发表一篇科普小品,原题为“遗传学不承认‘孔子后裔’”。此文发表后,在网络和报刊上曾引起广泛的争议。据中新网2009年3月31日报导,全国2009年3月“十大网民争议”的第一条就是:“孔子后裔不该姓孔”引争议,网友称看不惯“血统论”。
科学有时会粗暴地对文化信仰造成伤害。本人很高兴地看到,一年来通过争论,谩罵声越来越少,接受这篇短文的基本观点的人越来越多。此文还于今年1月入选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09中国最佳杂文》(主编王蒙,分卷主编王乾荣)。
在此文发表一周年之际,我想借用一个简化的数学模型更直观地说明:
1.人类基因扩散和稀释的过程确实神速。
2.每个人都有自行选择姓氏的充分自由。
3.“寻根问祖”完全是多余的。
4.人类只有唯一的一个共同的大“家谱”。
5.人人有资格入孔子家谱。
6.不存在基因“纯粹”的家族或种族。
传统的姓氏(家族)和种族观念曾深受血统论的不良影响。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为代表的现代遗传学的最新进展为清除这些不良影响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证明,所有人类的基因组有大于99.9%都是相同的,差别最多不超过千分之一。所有当代人类都有共同的起源:东非。不存在任何‘纯种’种族;所有种族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
人类个体通过有性生殖将基因融合到人类群体中:个人的基因在后代个体中不断稀释(递减),与此同时个人的基因在后代群体中不断扩散。基因大融合的过程不可逆转,而且其速度之快,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下面借用一个简化的数学模型对此过程进行更直观的说明。
假设有一个相对封闭的群体,包括100万人,男女各半,分属100万个不同的姓。所有的婚配都只在不同的姓氏间进行,每对夫妇只生一子一女,子随父姓,女随母姓。这样,该群体每一代的总人数(100万人)、性别比例(1:1)和姓氏数目(100万个)都保持不变,并可借助Y染色体和线粒体分别追踪父系和母系的遗传关系。
假设有一个男性K(例如一位孔子后裔)进入这个群体,我们来计算K的基因经过20代(约600年)后在其后代个体中稀释和在该群体中扩散的情况(暂忽略Y染色体和线粒体的特殊性)。
到第20代时,该群体中仍只有一个男性姓孔。由于每传一代, K的基因数量就减半一次,所以第20代的后代仅继承K的1 / 220(大约百万分之一)的基因。K在下一代有两个子女,再往下一代有4个孙子女,到第20代时,就有一百万个后代,即该群体每一个人(不管他是否姓孔)都平等地继承了K的一百万分之一的基因。
再将假设的条件稍作改变。假定K的每一代都生两个儿子(而不是一子一女),同时总人口在每一代中仍保持50万男性和50万女性,即第一代K生两个儿子,相应地必另有其他姓氏的某一家生两个女儿(而不是一子一女),第二代K的两个儿子各生两个孙子,相应地必另有两家各生两个孙女儿……,依此类推。孔姓男性后代的人数随代次增加而依次为2,4,8,…,依此类推,经过19代,结果50万男性全是K的后代,50万女性全部是外姓。由这样的100万人结成50万对夫妇,每对夫妇都生两个儿子,结果到第20代时,这100万人口全部都姓孔,而且全都是男性;但他们每人也只平等地继承了原代100万人的各100万分之一的基因。
如果最初进入这个群体的K不是孔子后裔而是黑人奥巴马或其他任何姓氏,结果也完全相同。
根据上述简化的数学模型,可以获得一些有趣的结论:
1.人类基因扩散和稀释的过程确实神速。派出一个男性孔子后裔到一个有100万人的异邦封闭群体,经过大约600年,这个群体就有可能(至少在理论上)全部变成姓孔的男性的一统天下。不过与此同时,孔子基因也被稀释了一百万倍。
2. 每个人都有自行选择姓氏的充分自由。不管第20代后代是否姓孔(不管生男还是生女),他们继承的遗传物质基本上都是相同的,都从原来那一百万个前辈中各继承了一百万分之一的基因。因此,他们选用原来的一百万个姓氏中的任何一个姓都是完全合理的。
3.“寻根问祖”完全是多余的。其实根本用不着寻也用不着问:越是古老的前人,越有可能是我们当然的祖先。在约9世纪时,也就是40代以前,理论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1万亿(240)位祖先。而在公元9世纪时全球人口却也只有2亿,说明那时活着的每个人平均将在我们所有的系谱树中出现5000次。不断往前推算,总有一个时间点,全球的每个人都是我们的祖先(除非那个人没有后裔)。所以世界上随便哪儿出土一具古人类化石或古屍,只要年代足够久远,我们把它当祖先顶礼膜拜多半不会搞错。
4.人类只有唯一的一个共同的大“家谱”。所有的家谱要想独立存在就必须坚守姓氏传男不传女的原则。从上述模型可见,家谱中一旦加入女性,并考虑沿母系的传承关系,这一百万人,亦即一百万个姓,相互就都有了平等的同时又是纵横交错的关系,结果只可能编制出唯一的一个共同的大“家谱”。编制个别姓氏的“家谱”既劳民伤财,又出力不讨好,甚至难避自欺欺人之嫌。
其实只让男性入家谱从遗传上看是根本错误的,因为儿子从母亲获得的基因数目比从父亲那里获得的要多一千多个,所以儿子更应当随母姓。男性继承的第23对性染色体中,来自母亲的X染色体较长,含一千多个基因,而来自父亲的Y染色体只有X染色体长度的1/3,仅编码数十个基因。儿子还额外从母亲继承了线粒体中的若干重要基因。
5.人人有资格入孔子家谱。要将现代的任何一个人与古代的某个个人在遗传上的“特殊关系”找出来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例如想证明孔子后裔有孔子的Y染色体基本上不可能。而要找到人与人之间遗传上的共同点却非常容易。从上述模型可见,人类的基因融合的速度非常快,人与人之间在遗传上的差异其实很少,随便在大街上抓两个人来,他们之间基因组的差别都不会超过千分之一,与孔子后裔的差别当然也在此限度之内。
6.不存在基因“纯粹”的家族或种族。每个人所具有的遗传物质都是无数先辈的遗传物质的混合体,任何人的基因都是优劣共存的,“名人”也不例外。父母的“好”基因和“坏”基因随机组合传递给子女,目前的科学水平尚无法控制这个过程。遗传学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在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