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ouyang

博文

面对灾难,你准备好了吗?

已有 4689 次阅读 2010-3-12 07:06 |个人分类:书山有路|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灾难, 生存

最近在南美洲接连发生两场大地震,再次吸引了人们对防灾救灾问题的注意。同样是地震,智利发生的比海地的更强烈,但伤亡少几个数量级。这其中有种种原因,但人为因素是相当重要的。相比于海地而言,智利的建筑规范严格,人民对于自然灾害比较熟悉,有较为完善的救援系统。这些都是智利损失较小的原因。

那么作为世界第一发达国家的美国,在灾难面前应该是万无一失了吧?的确,美国过去发生过几次大地震,伤亡都很小。但是即使是美国,对于灾难的准备也是相当不够,几年前喀翠娜台风袭击新奥尔良,就让人们灾前灾后都措手不及。更要命的是,对于一些从未经历过但很可能发生的灾难,如大面积,长时间的停电或生物武器的袭击,美国的准备程度在近一二十年间几乎没有改善。

那么作为个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灾难来临时我们是不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呢?出乎意料的是,答案也是否定的。“九一一”事件后的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生存者在大楼被撞后都没有马上撤离。他们收拾东西,打电话,关掉计算机……最长的延搁了四十五分钟才开始离开!而且很多人可能是受了电影的“启发”而登上楼顶等待直升飞机来救援,却不知道通向楼顶的门是一直锁着的!幸亏那天很多人还没有来上班,否则伤亡会惨重得多。在喀翠娜台风袭击中,很多人因为没有及时撤离而死难。其中大多数人是有条件离开的,但基于“老经验”而没有走。1985年的一次飞机事故中,飞机在跑道上发生故障,在大火封路前旅客们有五分钟时间撤离,但是还是有55位旅客死于非命。而按照设计,旅客应该在90秒内就全部撤离的!

那么面对灾难,怎样的素质能让我们提高生存机会呢?这个问题虽然可说是“生死攸关”,但想过或研究过的人就不多了。一位《时代》周刊的记者雷普利写了一本关于灾难生存的书《超出想象》(“The Unthinkable: Who survives when disaster strikes and why” by Amanda Ripley),系统地考察了这个问题。真相是:人们在灾难发生时的很多反应都会出乎我们的意外。要提高生存的机会,我们先要了解我们自己。

人对灾难的第一反应,是“否认”。因为我们习惯于正常的生活,对于偏离正常的信号有一种自然的排斥。上面说的很多人在大楼被撞后还做完许多琐事才撤离,就是否认面对的巨大危险,而仍然坚持平时的办事作风。喀翠娜台风来袭之前,气象部门早就发出警报,政府也要求大家撤离。但当时风和日丽,人们很难产生“大难临头”的感受,也就没有动力去兴师动众地离开家园。这种“否认”的心理,是面临危险时阻碍我们迅速反应的大敌。其实“否认”的力量在灾难发生很久以前就在起作用了。人们对灾难的重视程度很多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例如,统计表明开车出事故死亡的几率比坐飞机大得多。但是飞机失事的可怕场景给人印象太深,很多人还是怕坐飞机。而如果灾难太可怕的话,人们就干脆不去想它了。例如,遇到核爆炸时,有些简单的知识(例如在爆炸点下风方向的话要迅速垂直于风向转移)还是能提高生存的机会。但是这些宣传很难奏效,因为人们不愿意听到“末日”之类的话题。另一个缺乏准备的因素就是怕麻烦。世贸大厦中有很多人不参加防火演习,就连担任消防代表的人也不知道逃生的路径。所以到了关键时刻,人们不知道楼梯在哪里,通向何方,也不知道怎样的秩序能让大家都最快撤出。由于缺乏训练,撤离的速度远远低于设计的预期。如果你不相信的话,不妨问问自己:你对家里失火的可能有多少准备?你知道在浓烟障目的情况下如何从卧室爬到室外吗?知道你将如何帮助行动不便的家人脱险吗?如果你没有想过的话,那又是为什么?

好了,过了几分钟或几十分钟,我们终于克服了否认,可以实施逃生了吧?且慢,下一个阶段是“考虑”,也就是决定行动方案。本来,审时度势,评估各种选项是我们驾轻就熟的事儿。但这次可不一样。面对灾难带来的恐惧感,亿万年来进化出来的生存本能主宰着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头脑也许变得异常清醒,感官也异常敏锐。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能有效地思考。相反,我们的身体会“关掉”某些功能而把资源集中到即将到来的搏斗。我们的视野局限于前方,血液粘度变大,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这种生理反应在丛林中是帮助生存的资本,但是在现代生活中却会给我们带来致命的障碍。即便是经过训练的警察,战士,在面临恐惧时也会表现失常,甚至于做出蠢事。这时个人的表现与遗传体质有关,当然也与训练和经历有关。最可靠的做法不是相信自己的理智和聪明,而是通过反复的训练把正确的行为刻印到下意识里。这样到了关键时刻,我们的身体才不会“背叛”自己。在这个阶段,人群里的相互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面对危险时,人的直觉是随众。在一个乡村俱乐部的一场大火中,毫无思想准备的客人们顿时群龙无首,举止失措。而一个十几岁的服务生却登高一呼,指引大家撤离,并几次冲入烟火中救人。并不是因为他比别人聪明或更有经验,而是他最先从“考虑”的阶段中解脱出来。

“考虑”完了,就该行动了。可是即使我们的理智知道该如何做,它也不见得能指挥我们的身体。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恐慌。也就是面对危险,一群人中恐惧和失控的情绪相互感染,导致冲撞,堵塞等对人对己都有害的行为,甚至于把小事情演变成大灾难。这种恐慌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如节日庆典特别危险。它既是对灾难的反应,也是灾难的原因。而与恐慌相反的“瘫痪”,也是常见的反应。在恐惧过度的情况下,人会失去思考和行动能力,变得非常安静甚至象昏睡了一样。在飞机或轮船失事时,往往因为这种瘫痪反应使人失去了逃生的机会。

可见,面临灾难和危险是否能生存,不在于我们的聪明,理智,勇敢,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尽快克服以上那些与生俱来的自然反应而有效执行逃生行动。或者更进一步:利用这些反应来帮助我们,而不是阻碍我们。做到这一切的诀窍,就在于平时的准备。这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摩根斯坦利是世贸大楼的租户。它的安全主管拉斯科拉早就意识到这种大楼环境带来的危险。他多年如一日,指挥员工和客户定期举行逃生演习,并建立了一套紧急情况下的领导系统。可以想象,在一个金融公司这样做会有多大阻力。但是他的执着终于赢得了上层的支持。九一一那一天,拉斯科拉不听大楼保安的错误指示,而是按照自己的判断组织员工撤离(跳过了“否认”和“考虑”两个阶段而直接开始“行动”)。在漫长的撤离过程中,他用歌声稳定大家的情绪,自己殿后。最后,摩根斯坦利几千员工全部安全撤出,只剩拉斯科拉和其他几位保安人员献出了生命。在另一个故事中,赛车手兰福特的女儿被一个酒后驾车的年轻人撞死。他因此开办了驾驶学校,专门教年轻人如何应付开车中的紧急情况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他的诀窍:把应急动作通过反复练习刻印到下意识中。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有能力帮助别人更好生存。但我们每个人至少应该尽力帮助自己。了解了我们的自然反应和局限,我们对于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能做些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好好考虑的问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9766-302141.html

上一篇:好文转贴:《百万美元宝贝》(Million Dollar Baby)评论
下一篇:也谈博弈
收藏 IP: .*| 热度|

5 廖俊林 唐常杰 冀永进 侯振宇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4: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