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志的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wenzhi

博文

学术不端是一条“产业链”

已有 4072 次阅读 2010-2-21 06:05 |个人分类:学术共同体|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学术不端, 产业链

杨文志

现在的学术不端并非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团队)所能为。我国现今的学术不端由来已久,已经形成一个越来越长的“产业链”或“利益链”,就如同当今的其它商品一样,是一个包括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的链条。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和研究,就不难发现学术不端这种“负产品”也是如此,单靠某一个人或单位,往往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它实际上也是需要至少包括设计者、生产者、销售者在内的多元参与和推动才能真正完成。

——学术不端产品“设计者”往往不经意地在学术制度的设计者中悄然产生(他们本人可能很不情愿承认),这主要是指政府、学术机构、学术团体等,在其规划、计划、项目实施、资源分配,以及人才政策、人才评价、晋级制度、奖励制度,评价体系、资助体系等的制度设计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强调自己部门(团体)的权限、地盘、资源掌控量、评判权、分配权、裁量权、裁判权、解释权、话语权等的同时,实际上已经完成学术不端这种“负产品”的设计。一些带有绝对导向性、功利性、保护“自留地”等价值取向制度的颁布和实施,为学术不端的“生产者”提供了“产品构思”或“产品图纸”或“路线图”。

——学术不端产品“生产者”往往是一些身在教学、研发、实际工作等一线的科教工作者和纯粹的“不法商人”(如论文写手、替考者、论文叫卖者等),这些人往往只是出于自己、单位、团队等的一些可以理解、“善意”或“人性”、很实在、很微小的功利性目的(如评职称、上项目、评奖、碰运气、赚点小钱、获点小利等),循着“设计者图纸”的目标和“销售者”的要求,不惜昧着学术道德、冒着牺牲个人职业生命的风险,在一些“屡屡成功”的人士示范下,不计成本、一往无前地“创造条件”来生产他们自己以为是设计者们寄予希望的学术不端“产品”(也许设计者万万没有想到、并不希望)。

——学术不端产品“销售者”往往身在同行评议、同行评审、同行认可、基金裁定、项目评审,以及导师指导、导师把关、学术评价、学术评论、论文发表评审、论著出版审查、成果评奖、人才选拔、学术荣誉分配等环节的人士,他们是一个兼职化(某些)、流动、虚拟、隐蔽的学者群体(我国学术界实际上已经形成一批评审的“专业户”,在许多场合都能见到他们敏捷矫健的身影),但却实实在在地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他们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守夜人”和最后把关者,一些人常常因为难以避开邀请单位或某些关键人物的授意、亲情关系、利益诱惑、个人私利等影响,守不住学术底线,丢掉了客观、公正、公平,虽然有时主观上很不情愿,常不常多次被迫昧着学术良心,若干次发誓“下不为例”或“最后一次”,但总是客观上充当了学术不端的“注水者”、“销售者”、“叫卖者”这个很不光彩的角色。最终,通过这些所谓“把关人”的手,将这些学术不端产品体面地、“程序合法地”、“按照某些机构或人物料定的结果圆满地”、堂而皇之地进入学术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的成果库、项目库、知识库(学术期刊)、人才库、梯队库、荣誉库......

可见,在上述学术不端的“产业链”的三个环节中,如果任何一个环节能把住关,学术不端这种“负产品”都不会像今天这样流通和泛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我们不能仅仅制裁学术不端的“行动者”,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政治家”、“经营家”也要制裁。只有这样,我国学术生态才会有真正好转之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2814-296405.html

上一篇:解析科学网博客“意见领袖”
下一篇:学术不端背后利益的“微笑曲线分配律”
收藏 IP: .*| 热度|

8 武夷山 王桂颖 王应宽 吕喆 盖鑫磊 吕乃基 李志俊 黄国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8: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