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两年一直在做科技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侧重于指标体系评价的方法论层面。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肯定要引用指标体系评价的相关文献。由于多属性评价领域国人首创的方法只有灰色关联、集对分析、秩和比等少数几种,评价方法大多数是国外学者首创,所以国内学者的论文更多地是国外成熟的多属性评价方法在科技评价领域中的应用。由于这两年我写的是系列论文,迄今已经超过40篇了,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国内同一作者的同一论文最多的差不多有20多次,如果计算单篇论文的被引频次,对于某篇论文而言,我一人创造的贡献恐怕要占该论文整个被引频次的很大一部分。
我引用的论文,质量总体应该是不错的,很多发表在一些优秀的期刊。论文各有千秋。有的指标选取不错,有的方法有所改进,有的是某种方法首次应用到科技评价的某个领域,有的在科技评价的某个领域更为全面。
由于我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方法的创新和改进层面,如果仅仅引用对我的论文有贡献的论文,那么很多情况下我能够引用的论文可能会很少,也许不到10篇甚至会更少,而且引用的论文可能不在科技评价领域,而是统计学、系统工程甚至机械工程等其他学科,自己看着也不舒服,而且担心投稿后编辑看着也不舒服,我自己也不愿意给编辑们留下阅读文献太少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再引用许多科技评价领域的论文,引用行为属于一种客观描述。实际上真正对论文有所贡献的就是那少数也许不是科技评价领域的论文。
我想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对于期刊编辑而言,凡事不可一刀切。不能因为作者引用文献过少就轻易拒稿,关键看论文质量。我的少数自己看着很得意的论文,如果按照我自己的意愿,肯定引用不会超过5篇,基本上不符合CSSCI期刊的最低要求。
第二,论文被引频次有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所以说,你的论文被引次数低,不见得就是你论文质量不高;你的论文被引次数多,也不见得你论文质量就高。不过对于被引次数很高的论文而言,质量应该是绝对不错的,比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杰出论文。
之所以称为旧现象,是因为我描述的问题很多朋友可能都遇到过,也有学者进行了总结。
2010.2.10 俞立平 于邗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