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生命的两个端点之间

已有 4097 次阅读 2008-6-10 17:10 |个人分类:散文广场|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如果用线段表示个体生命,那么它是有单向的、连续的、曲折的、长度有限的线段。

其单向性在于:个体生命,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地向其反面——死亡靠近。这样的开始和结束,都由不得生命个体自身,是其他因素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在其开始和结束的那两个段落,个体的生命是被动的。只有,在具备自主能力的那些时间,它才有能力决定自己的走向,才可以是自己命运的舵手。这还要排除那些意外因素,排除那些无法抗拒的天灾人祸的左右。

在问及生命的意义时,有人不无游戏地回答;等死!

这样的回答看似不严肃,不认真。其实也是有其正面意义的。正式因为意识到了生命个体的局限性,认识到生命的终点的存在,才更具备珍惜和热爱生命的潜意识。

这样的意识和潜意识,可以让生命个体的存在过程更有意义。人和动物的区别,可能在于人更清醒地意识到了生命的局限性。这是令人悲哀的,也是幸运的。悲哀在于,生命注定是短暂的过程,人类长寿者不过百余年,作为有限,即使是不可一世的绝代佳人、伟人也无法像原始森林中的松柏一样,千年常青;幸运的是,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物,通过自己的文化和文明,使自己的精神和文化传递千年甚至万年。动物是没有这样的意识的,所以动物不会为此高兴或悲哀。它们的快乐基于本能,他们不会思索过去和未来。

人的生命的结束,可以有三种方式;躯体、头脑和风格。

Birth means beauty ,so does death.

哲人的话语很有意思,死亡也是一种美。美丽得感动了多少诗人,他们的泪水,不由自主地转化为诗歌了。何止悲愤出诗人,其实美好更出诗人的。这里的诗人是广义的,只要被自然和社会的大美所打动的都是诗人。诗人、作家、艺术家,数学家或者其他科学家,为这种天地、自然和社会之美感动,往往有人沉浸其间,愿意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马拉、三毛、川瑞、阿基米德、老舍,等等。他们的死亡,美、优美、柔美或者壮美甚至惨烈。

壮烈之死,之美,似乎尤其受到推崇,政府和民间以各种方式,授予他们各类称号。以不同的方式缅怀、纪念他们,使得他们的精神长久流传,千古流芳。

出生和死亡,生命的两个端点。前者令人 欣喜、后者相反。

有的文学作品在描写主人公的生命历程时,从其弥留之际写起,写其生命的最后时光。然后,倒述其一生的生活、爱情和奋斗历程。直至在其呱呱坠地的啼哭声中结束了长篇作品。

这也是关照生命的一种方式,一种角度。从死亡的悲哀开始,到出世的喜悦结束,似水流年,可以从艺术之视角如此观察、如此描述。生命的两个端点之间,观察和描述的方式还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从中间的某个点出发,分段考察,在观察这需要的地方结束,得到的感受可以有成千上万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5-28541.html

上一篇:五月的蔷薇
下一篇:蒲松龄笔下的地震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