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学术知识生产的路线图:什么样的河床,流淌着什么样的河流? 精选

已有 11417 次阅读 2010-1-5 09:52 |个人分类:特别推荐|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知识, 学术, 路线图, 生产, 维特根斯坦

吕乃基

近日,科学网上指责学术造假的博文颇多,杨文志教授的博文对此作了集中梳理,众网友认为井冈山大学造假者是牺牲品有之,反驳者亦有之。还有对SCI CSSCI,以及期刊规格的过度强调,课题和课题的规格,校园里计算绩效等的评述。有人认为学术界应洁身自好,不能突破底线或“不可交换价值”,有人则认为这一切拜体制所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凡此种种,争论各方皆有其合理的一面;不过,与其停留于这一层面的争论,不如退而求其次,考察中国科技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不计中央和各级政府的讲话、文件和政策),也就是“学术知识”,从其源头到被社会认可的流程,考察流程的各环节及其权重,以及考察在每个环节上的主体,当知识流经该节点时的生存状况。借用科技发展规划的术语,上述考察,也就是试图绘制学术知识生产的“路线图”。考察路线图的优点是,可以暂时排除道德等意识形态;进行较为客观、科学、冷静的探索。

本人位居东南一隅,蜗居于斗室之中,并不了解详情,更不知晓内幕。自从进入此界到行将退休,多少年未曾拿过国家级哪怕一个课题,可悲可叹!然虽屡战屡败,却也屡败屡战,本无发言权。虽则如此,总感某些争论如隔靴挠痒,未及痛处,若沉下心来,沉到事实层面,或将有助于澄清一些观点。毕竟,价值是建立于事实的基础之上。故而斗胆进言,望各位指正。

 

路线图的核心大概是:资源、目标、手段、规则,以及成果的认可。

教育部、科技部(还有各省市和其他部委,主要是“两部”)拥有资源:其一,经费,这是最明显的;其二,设立各种称谓、奖项和名目繁多的基地,这是政府实行控制的重要手段;其三,制定游戏规则;其四,最重要的是,政府有权设立上述各项,有权做任意调整,以及拥有最终解释权。

设立目标。在通行的职称系列之上附加令人眼花缭乱的排位体系,先是博士生导师,然后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33第几层次人才,以及长江学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台阶,并一再加以细化,如名目繁多的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基地、平台;优秀论文、提名奖。优秀成果等等。花样越多,演员就越摸不着头脑,面对铺天盖地的申报书无所适从,忘了或偏离自己的主业。这是游戏的第一步,先在游戏者的面前设定形形色色的平台。大学的级别同样繁复:首先当然是“两校”(恰好沿袭了文革中的称呼),然后有“几加几”,其中的“几”视情况而定,接着有985、副部级,再是211之类。

规定手段。设定登上各级平台的宝典和兵器。兵器主要是论文,论文有级别。国家级课题或相当于葵花宝典。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由此即可牢牢捆绑游戏者。学校和科研机构则需要多少什么级别的平台,方可升级。由此,单位一身而二任,一方面也沦为游戏者,另一方面是底层游戏者的看管者。

制定规则。为了使游戏者高高兴兴顺顺当当往平台上跳,还必须有特定的游戏规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诱使”、“促逼”,以及“路径”类。

        “诱使”类规则,每个平台明码标价:可以有多少奖励,单位或有配套,以及享受何种待遇,如院士为副部级等。

    “促逼”类规则系逆向设定:否则如何。不登上某个平台者几乎没有任何资源,等于自我边缘化。学校制定各自的具体政策,如某校规定,老师必须每年有5万以上的经费方可带研究生,不带研究生则工作量不够,然后就是下岗。

    “路径”类政策指明方向,怎样走会是通往西天修成正果之路: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发表几篇论文、拿到国家或省部多少课题,年均课题经费等。以保证学界人士沿着圈定的路径自觉不自觉地赶路。机关算尽的是,“路径”类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自催化效应,一环扣一环。高级平台以低级平台为前提,其本身又构成跃上更高级平台的依据。机关算的更精的是,为了登台,先得到同一家店铺也就是“两部”购买葵花宝典——国家级课题作为敲门砖。谁也别想私下练就独门武功或暗器。

    规则重重叠叠互相嵌套,形成天罗地网。一切都在掌控之下。

成果认可,媒体异化。在上述严密的制度设计下,媒体意外地获得了额外的权力。首先,优先、优惠以某某课题的名义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没有课题要发文章则难。这样,刊物便直接进入上述“路径”类政策之中。其次,刊物也划好等级,最高如ScienceNature,被SCI引用,文科则《中国社会科学》,一级学科的最高刊物如《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等,至少要CSSCI,否则在绩效中积分为零。一旦学术刊物被纳入异化的路线图中,作者和刊物的关系便颠倒过来。刘玉仙老师的“正本清源:我们以何种姿态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深刻地揭示了这样的状况。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093 奇怪的是,在传媒业,在娱乐界,到处所见是“内容为王”。试问,在娱乐界,周杰伦与媒体pk,谁胜出?当然可以说是共赢共荣,但媒体不可能成为老大。何也?其一,行政权力没有,至少未能介入其中;其二,广大观众和票房具有相当权重。一旦权力介入,必然扭曲其中的生态关系。此外,现行制度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早有人做过统计,全国那么多研究生,需要发表那么多文章,需要那么多版面,那么多刊物。僧多粥少,已成定局。

 

廓清了学术知识生产的路线图,其中位居于各个环节的主体的生存状况也就清晰起来。位于最高位的无疑是制定规则者。眼下,评审,是设定者敛财收取租金的一大法宝。例如卫生部,没有经济功能,但评选国家级卫生城,各地便跑步进京交租。君不见,在前些日子的本科评估中,评估组的一个小秘在各地如广西受到的隆重接待?设立的平台越多,对下越具有强制性,操作上越具有灵活性,设立者的收入连带租金也就越丰厚。拥有绝对的权力,高额的回报,唯独没有监督,也不承担责任。

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上,是被迫,也是受害者;而对下,则多半摇身一变为获利者。学校在平台上占据的位置越多、越高,争先进位,则领导的地位也就越高,具有更多升迁的机会。

在第一线的研究人员,一旦拥有多少、怎样级别的课题,以及多少经费,便可达到什么样的职称、头衔,可以在上述座次中有一个座位,申报成功者获得或多或少经费可供自己或课题组使用,更重要的是,因拥有如国家级项目而可以申报教授、博导、长江学者,乃至院士,沿着政府所设定的阶梯和路径递进。然而竞争激烈,朝不保夕。不排除在这样的体制下,有人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把学术当作权术来做。他们已成为体制的一部分。还有大量处于底层的刚入门的青年、博士生、硕士生,在某种程度上只是科研中的打工者,他们在迷茫中挣扎。其中甚至还有部分海归。除了少数与体制水乳交融者外,大多数学术工作者没有权力,只有微薄和不确定的经费,然而责任重大,处于方舟子等各种聚光灯的监视之下。

媒体——刊物和出版社——有幸既食利于其中,又游离于其外。前者意为面对学术界颐指气使,研究者纷至沓来,进贡朝拜,后者意为基本上不受评价体系之扰,特别是一旦做到高端。不过这一点似乎正在发生变化,对刊物的评价指标,同样如同紧箍咒,收紧媒体的幸福时光。这一点又应了前面说到的评审权。在眼下的中国,大概是“评审为王”。

 

维特根斯坦曾有河床与河流之说,河床是世界图景,规定河水的流量和流向,河床本身又可以为水流所冲刷和改变。在本文的语境中,政府设计并挖就了河床,知识流淌于其间。河床不是世界图景,而是由权力的花岗岩或钢筋水泥铸成,面对众多指责而巍然屹立。科技落后也好,成果难以转化也好,学术腐败造假也好,社会所扬起的鞭子一再落在河流而不是河床上,挥刀断水水更流。正所谓“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媒体大概是守候在河边,以河中食物为生的水鸟。

遗憾的是,此山不是青山,此水也非绿水。在扭曲的河床中流动的是泡沫,大量没有价值的知识,是不会结果的花,是造假的污染和废水。并非没有猛士,但实在是凤毛麟角;并非没有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但在相当程度上被淹没。

知识,应与权力和资本三足鼎立,应成为权力和资本运行的基础,成为知识社会的基础。知识,如果不能冲刷和改变河床,则将以其污浊腐蚀和消融河床,最终瓦解权力和资本。

 

行文至此,想起一个话题:科学网是否也是一个河床,是一个另类的更有希望的河床,是未被权力刻意雕琢,可以被河流冲刷的河床(如武夷山老师的采用哪些统计指标对科学网博客进行评价为好?)?河床中流动的河水是否在自由地创造着知识,这样的知识是否在改变世界图景?科学网,某种意义上作为体制外的河床与河流,是否、并将怎样与“两部”之河床与河流相互作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284340.html

上一篇:本科学什么?
下一篇:拿破仑的远见——19世纪西方的科学与文化(之三)
收藏 IP: .*| 热度|

29 杨正瓴 李小涛 曹裕波 李侠 武夷山 肖立志 孟津 刘玉平 艾云灿 刘锋 梁进 陈儒军 胡业生 张显峰 罗帆 吴飞鹏 周春雷 刘立 屈宝强 黄建海 吕喆 魏瑞斌 苗元华 蔣勁松 伍光良 何亚男 djiang mqh savior15

发表评论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