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营外说营

已有 3737 次阅读 2008-6-3 07:20 |个人分类:散文广场|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废墟, 军营, 围墙

     2007年冬天,我途径曾工作过的军营。那是一座马蹄形的三层红色窝砖建筑;在一个十字路口,可能建筑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抬头张望的时候,一个带黄色安全帽的人,从已经空荡荡的窗户框子里探出头来, 他右脚踩着窗台,左手扶着窗框,右手拿着铁锤很奇怪的样子。

那个窗口,曾经是我和同事们张望街景,包括香椿树的地方。香椿树已经不见了,那里堆起了抽出的钢筋。钢筋枝枝杈杈地躺在地上,好似高原无人区遭遇偷猎的巨兽遗骨。

有拆迁工人和大型机械进入这座军营,它将要成为一篇废墟。

这里,原先可能是陆军某团的驻地,后来成了二炮的地盘。二炮,先把干休所建在这里,又把总部迁移了过来。那座发射架形状的高层建筑, 199210月开始使用。我在当年年底进入旁边的马蹄楼,经常听到对面工厂的高音喇叭,播送一个非常流行的香港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隔墙有音,虽然不是靡靡之音,也觉得非常怪异,和军营的气氛不协调。

我先在一层,后来进入二层工作,10年后在那里脱去军装,完成了从青年到中年的转变,从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到双鬓斑斓。

我第一次亲眼看到,别人拆除自己工作过的建筑,并不十分留恋或者觉得可惜。那些褪色的营房、营墙,已经或者将要倒塌,是值得庆幸的,它们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它们曾经禁锢过多少代的青春的躯体和思想。当各种媒体极力渲染那种坚韧的力量时,往往忽略了它其实源于许多无法言传的牺牲和无奈。正因此,它们才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可以说,这种力量是青春和热血、生命凝结起来的,无论情愿还是不情愿,都非常真实、自然。某种整齐、统一的思想曾经产生统一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曾经从事多年的野外测量工作,居住各种“营房”自然而然的。这些营房,有飞驰的闷罐车厢,有宽大的车库,有民居。也有海军、空军兄弟单位的营房。这些暂时的或者流动的营房,是我们的歇脚点,是充电的地方。居住时间最长久的还是这座即将成为废墟的楼房。

 

面对废墟,可以凭吊已经失去的青春。

面对废墟,可以回顾已然流逝的时光。

面对废墟,可以反思曾经淡忘的失误。

 

那些废墟不会长久地保留,它们会被清理干净,就好似这里压根就没有过三层建筑一样。这里要竖立的是高层建筑,它们将和我无关,和我将来的日子无关。实际上,我离开这里已经五年了,这个数字会不断增长。

可是,我时常思考的问题是,那个禁锢我多年的地方。我为什么会一度非常留恋?非常感伤?非常绝望?

人,太留恋过去了,不是好事情,会停滞不前,会失去方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5-27619.html

上一篇:胡适的三十个学位与三十种苹果
下一篇:地震幸存者的幽默及其他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