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科学家要学会两种本领:狡猾与脸皮厚 精选

已有 12194 次阅读 2009-12-4 21:4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科学家要学会两种本领:狡猾与脸皮厚

给研究生上公共课,总要聊到一些有关科学史案例的话题,随着对各种科学伟人的资料了解的增加,时间久了,总会总结出一些带有个人印记的观点。题目中的两个观点,就是本人在课堂上经常灌输给学生们的两个科学江湖上的求生秘籍。我从来不认为狡猾与脸皮厚是贬义词,如果有人要求狐狸不狡猾,那简直是无异于谋皮害命,狡猾对于狐狸来说,那是一种天生的防御机制。而脸皮厚,不是要人做坏事,而是强调一个人要有顽强的心理素质,提高抗打击能力,否则是无法生存的,那些自杀者多半是这两样本领不具备而发生的悲剧。

我提出的这两种科研江湖求生技能,在科学史上是有先例可循的,绝非异想天开的结果。狡猾这种本领,我们可以从哥白尼(1473-1543)身上清晰地看到,其实,哥白尼早在1510年左右已经比较完整地构想出《天体运行论》的主要思想,而直到临去世的时候才发表,据说1543年当那本将要改变世界的著作送到病榻上的哥白尼手中时,临终的哥白尼满意地抚摸着封面,然后安然去世。哥白尼为什么不早早地出版这本著作呢?在教会统治的恶劣时代,这些学说是异常危险的,稍有不慎,他就会被教会抓去以异端邪说的名义烧死的,该怎么办呢?狡猾的哥白尼采取了述而不做的办法,结果不但保全了性命,而且让思想真正得以流传开来。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科学家学会狡猾对于自身和科学都是一种保护机制。我们能说哥白尼错了吗?显然不能。

而伽利略(1564-1642)的案例则告诉我们科学家必须学会脸皮厚,否则也是无法生存的。伽利略是历史上唯一的两次受到宗教法庭审判而又幸存下来的神奇人物。年轻时的那次审判并不严厉,让他轻易蒙混过去,而1633年的那次审判,要严重得多,69岁的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裁定有罪,由于他的悔过,侥幸没有被烧死,只是关进监狱,在监狱里他仍然继续研究科学,毫无悔改之意,幸好他的一些学生来照顾他,借机他又开始传播他的学说,又多活了9年的时间。至于民间流传的伽利略在审判的间歇里自言自语地说:地球还在转动啊!(And yet it moves)我个人认为多少有些光明的尾巴的味道,那个场合,如果真的说了这句话,一旦被宗教裁判所的特务听到,那么先前所有的悔过都白费了,按照我对伽利略的理解,他是断然不会开这个玩笑的。他知道自己的理论一定会超越时间的,对于这份自信,那是源于他对自己工作的信心。因此,我常对学生们说:能够战胜死亡的就是永恒。他相信自己是永恒的,而那些悔过则无非是人类历史中一种会被时间遗忘的闹剧而已,而对于无法摆脱的致命闹剧,只有以更加荒谬的脸皮厚来应对。

那么搞哲学的人该怎样办呢?境况可能比搞自然科学的还要险恶,我实在是还没有找到一个好办法,不过我个人还是比较欣赏英国哲学家霍布斯(1588-1679)的,在那样的一个年代,生存条件恶劣,政治危机四伏,他老兄竟然活了91岁,真是不容易,更为难得的是,他不但活得长久,而且在活着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了,这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难道生存不需要智慧吗?科研江湖也是充满凶险的,必要的求生技能还是要学两样的。

2009-12-4于南方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百科,应该是《哥白尼之死》,由于是PNG格式,我没有好的看图软件,只好通过图画板转换,有些边角处理不好,将就看吧。没有任何商业用途,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9-276168.html

上一篇:青春不是病,而是一种情绪
下一篇:有没有一个鉴别好人与坏人的“判决性实验”?
收藏 IP: .*| 热度|

27 张天翼 柳林涛 朱志敏 张骥 白溪轩 刘跃 刘华杰 张志东 黎在珣 刘全慧 陆绮 郭战胜 陈儒军 陈绥阳 王德华 罗帆 钱俊斌 周炫 杨正瓴 吕喆 刘圣林 柳东阳 李学宽 李淑瑾 刘晓瑭 王德咏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