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止于至善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ile

博文

实验力学在中国

已有 5686 次阅读 2010-1-4 20:47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研进行时

组织历史

实验力学在中国力学学会下属专业委员会成立之前就有全国性的学术活动了。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长春机械研究所主持召开了“全国实验应力分析报告会”,到会31个单位79人。1966年,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在上海召开“全国第1届实验应力分析学术会议”。到会百余人。

1 成立专业委员会


文革后,学术活动复苏,各学会开始恢复工作。1977年起酝酿,于1979年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在天津召开“全国第2届实验应力分析学术会议”。大会上,由张维院士代表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正式宣布成立“实验应力分析专业委员会”,并宣布贾有权教授任主任及委员会名单。“实验应力分析专业委员会”的定名,缘自美国有“实验应力分析学会”,欧洲也类似。但随着学科的发展,感到除应力分析之外,还包括了大量的内容,应称“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为宜。1983年向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提出改名的要求,1988年傅梦遽教授致函力学学会申请改名,于1997年“实验应力分析专业委员会”正式改名为“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对外称中国力学学会下属实验力学学会。自1979年成立专业委员会以来,至今已是第8届委员会。先后任主任的有贾有权教授(1979-1986两届)、傅梦遽教授(1986-1990)、戴福隆教授(1990-1998两届)、伍小平教授(1999-2003)、亢一澜教授(2003-2007)、谢惠民教授(2007-2011)。

2 召开全国实验力学学术大会


有了专业委员会后,开展了大量的学术活动。主要是举办国内定期的全国实验力学学术大会、举办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专题性的学术研讨会和关于发展方向的论坛。
全国实验力学学术大会已举办了11届:

届别

召开地点

参加人数

交流论文

筹办单位

1

1966

上海

百余

 

中国力学学会

2

1979

天津

260

200

天津大学

3

1982

成都

290

213

四川大学

4

1984

武汉

221

226

华中工学院

5

1987

南京

432

317

南京航空学院

6

1989

上海

315

323

同济大学

7

1992

黄山

258

35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

1995

镜泊湖

250

255

哈尔滨工业大学

9

1998

广州

206

188

华南理工大学

10

2002

长沙

142

135

国防科技大学

11

2005

大连

270

216

大连理工大学

1979年在天津召开的“全国第2届实验应力分析学术会议”,对实验力学在中国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其一是成立了专业委员会,将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学术活动,在大学、研究所和产业部门的实验力学工作者中,推广实验力学新的原理、技术和成功的应用,使实验力学在中国有大发展,队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其二是美籍华裔教授姜复本参加了这次大会,是经过多年的封闭之后,第一次与国外接触。通过姜复本教授的努力,促进了国内外相互了解,也使我们开始走出国门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3 组织国际学术交流


于1980年第一次组团,由贾有权教授任团长,到美国参加“第4届国际实验应力分析会议”,贾有权教授在在大会国际日,代表中国担任大会副主席,并并做报告介绍中国实验力学概况和发书面材料。由此开始,在80年代国际交流非常活跃。出国访问或参加学术会议的学者日益增多,但不再组团。
在国内组织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主要有:
(1)1985.10 北京 由中国力学学会和日本非破坏检查协会联合举办“国际实验力学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2)1986.7 北京 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光学学会、美国SPIE、美国OSA、欧洲EPnA联合举办“全息应用国际会议”。[’86 ICH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olography Applications]
(3)1986.6 厦门 “激光与光电技术工业应用国际研讨会”[‘86 ISLOTI—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Laser and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in Industry]
(4)1988.5 天津 由天津大学、中国力学学会、加拿大机械工程学会、日本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举办 “国际近代实验力学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Experimental Mechanics]
(5)2001.10 北京 由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CSTAM-CESA)、美国SEM、日本 JSME-MMD、英国 BSSM、美国 SPIE、美国 IMEKO 联合举办 “第3届实验力学国际会议”[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4 组织专题研讨会或地区性学术会议

自1979年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每年均有几个专题研讨会。有些形成了系列研讨会,如“动态光测力学研讨会”,“残余应力非破坏检测学术交流会”等。有由华东6省1市组成的华东地区实验力学协作组组织的定期学术交流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在1988年组织的“光测力学发展前景研讨会”(合肥)和 “电测技术发展前景研讨会”(成都),对各种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工业应用的成果实例,以及对近期研究方向的建议等。对后续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时期,力学学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举办的“实验力学前沿青年高级研讨会”。对学科发展规划和学科交叉等方面,进行了交流。2003年“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第75次论坛”,以“现代科技发展对实验力学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主题,分析了多学科交叉提出的挑战性课题和带来的新概念和新思路。2003年“微尺度力学行为测量新技术与应用专题学术研讨会”,涉及到了微尺度力学行为测量与应用领域中的广泛内容。2004年举办了“实验力学在国防科研领域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这些都将对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的实验力学学科发展-海峡两岸实验力学研讨会”于2005年在北京召开, 本次研讨会是近五十年来海峡两岸实验力学学者在大陆的第一次大型聚会,为两岸青年实验力学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

5 主办学术刊物

经批准,于1986年创刊《实验力学》,主编为贾有权教授,编辑部由郑州工学院柯敬唐教授负责。 1987年,编辑部改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由伍小平(1995)、戴福隆(1999)、方如华(2003)、伍小平(2007)继任主编。刊物的内容丰富,包括: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工程应用报道、新技术介绍、学术会议信息、仪器进展,以及系列讲座。面向从事实验力学工作的各方面的人群。《实验力学》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ASPT 来源刊,CJFD收录刊。2005年起设国际编委。《实验力学》初办为季刊,2006起为双月刊。

6 组织出版

全国实验力学学术大会均出版文集。
组织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 力学》中的《实验应力分析》,并出版单印本。包括原理、技术、实验应力分析大事年表等。
组织编写《工程力学手册》中的实验力学篇,199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组织译著《实验应力分析手册》,译自法文《实验应力分析百科全书》(Encyclopedie Vishay?? D’analyse Des Contraintes),1985 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1987年组织译著《实验力学手册》,译自英文 Handbook o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1987年版。
实验力学工作者的专著、译著、教材、多媒体课件等非常丰富。

7 仪器研制

实验力学的发展与测试技术的发展和仪器的研制是密切关联的,实验力学的成果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专业委员会做了组织和推动的工作。
如多火花沙丁动光弹仪的研制,对动态问题的实验研究有很大的推动。这种高速摄影系统,不仅可用于光弹,也可用于瞬态云纹和瞬态焦散线等。并使这类仪器没有从国外进口。
云纹干涉法以其高灵敏度高清晰度条纹而受到关注。首要的技术问题是在物表面上制栅。为此发展了3种技术(转移法,刻蚀法和压印法)。同时发展了相应的仪器(云纹仪和3维测量仪)。转移法的栅版和仪器均有出口,在国外有一定的影响。
3维位移测量仪带有相移和CCD 系统,为数字化测量提供了条件。
电测方面,研制了多种传感器、智能应变仪和超动态应变仪等,完全可以替代国外产品。
为了光力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研制了全息轮胎无损检验仪、激光散斑位错干涉检验仪、电子散斑干涉仪等。这些仪器可以在现场进行精密测量。和国外仪器比较各有特色。
研制的系列光测图像分析系统可自动、半自动处理分析光弹、云纹、散斑等干涉条纹图像和多种目标运动学动态测量分析。已在载人航天工程、多种国防重点型号武器试验等的三维弹道与姿态测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此以外,还将所研制的测量系统应用于解决杨浦大桥、秦山核电站、宝钢等重大工程中的力学分析。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99-273346.html

上一篇:李小文老师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
下一篇:向未知领域学习
收藏 IP: .*| 热度|

2 张克明 陈儒军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