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历史的聘书

已有 10446 次阅读 2009-11-8 07:0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与感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因为偶然的原因,翻到我收藏的一些关于杨钟健先生1897-1979的资料。有1921年毛泽东写给杨钟健信的复印件照片,也有当年周恩来颁发的任命书照片等,顺手记几个字权当一篇博文。

            1944年,杨钟健在《烽火中谈地质学界人物》的文章中说过:“美国自然科学的发达,也不过一百年左右之事,当莱顿1活动时代,尚在我华衡芳译地学原理2之后。倘使我国在海通3以后,即能各方努力,则今日未必落于人后,或者成为一中心亦可未知。而就目下言,我方人才不如人家之盛,此则有待于加紧提倡,努力奋进,始可望能与人并驾齐驱。”

            刘东生先生在杨钟健先生的大儿子杨新孝在1997年写的17页《杨钟健教授与美国科学家学术交流简史》一文中,写了一个5页的长序言。开篇的两段话,刘先生是这样写的:“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回顾一下在20世纪这个天翻地覆的时代里科学家们所走过的历程对我们很有启迪。是这个时代为我们塑造了在各个学科领域各具特色的科学家。他们继承了东方文化,引进了西方科学。他们开拓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中西科学交流的时代。他们的业绩和品德不仅充实了中国近代历史而且对今天许多知识分子的发展方向和精神世界都产生了影响。他们还可能将会影响到后代人。

            我们回顾过去也仅仅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我们今天生活的价值观和心态变化,激励我们去思考未来。我们需要把这些科学家们遗留的历史保存下来。”

            1995-6年,我还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做博士后。那时杨新孝先生在馆里访问,收集当年他父亲在美活动的资料信件。这个过程中,我为杨先生帮过一点忙,也感到他自己一人发掘那埋藏了久远的历史的难处。在我们的交谈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最后完成的17页中文稿中的大部分内容,是依据在国外留存下来的信件写成。很多相关的内容,在国内已经没有记录。我跟一些老师的闲谈中,也知道很多有关科学院所早期活动的记录,都没有留下来。一是最初就没有记录,二是有但没有收,三是文革的毁坏。所以,现在要写一部科学院一个研究所的所史,有相当大的难度,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有些东西只是看看形式就很有意思。比如当年北京市副市长、科委主任白介夫签的聘书,看上去像是打的一张白条,是文革后百废待兴的一个“证据”吧。


1. "莱顿"的原文我没有查到,请高手赐教。(游客book提示,莱顿很可能是Morris Morgan Leighton [1877-1971];冰川地质学家,做过31年伊利诺伊州地质调查所所长[Chief])。

2.(英)雷侠儿著. ()玛高温口译. 华蘅芳笔述. 地学浅释. 上海: 江南制造局, 同治十年(1871)刻本, 1总论. ( 雷侠儿:当时对CLyell的中译名;玛高温:Daniel J. MacGowan

3. 与海外通航。 严复 《译<天演论>例言: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鲁迅 《南腔北调集·谈金圣叹》:汽车飞艇,价值既远过于大轿马车,租界和外国银行,也是海通以来新添的事物。

(注解是我加上的,特此说明)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99-269394.html

上一篇:中国科技期刊这条鸡肋
下一篇:家乡的小吃与胡适和丁文江
收藏 IP: .*| 热度|

18 刘强 李侠 武夷山 郑融 王鹰 郭向云 王琛柱 曹广福 王安邦 罗帆 王号 杨远帆 钟炳 杨秀海 黄晓磊 苗元华 陈湘明 littlejoy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9 1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