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由“博士应聘辅导员丢脸”说开去

已有 2659 次阅读 2009-11-6 10:41 |个人分类:栏目:走向职场|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近日,一则不大不小的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浙江某大学三位博士生应聘当地另一所高校的辅导员。消息一传出,在该校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度成为学校BBS的头条新闻,不少同学都感到“太震惊”:“他导师是谁啊,真是丢不起这张脸”;一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说:“这样的博士太失败了,还不如去中学教书”,“博士生从入校的时候开始就是做更高水平的研究,如果就这样去做辅导员,等于国家白白多花了5年的时间和金钱培养他们。”

  读罢此消息,联想到近两年其他省市也都出现过类似的不应算是“新闻”的新闻,笔者不禁要问,博士应聘辅导员就“丢脸”、“屈才”,那什么人去应聘辅导员才“不丢脸”、“不屈才”呢?众所周知,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领路人,面对的大学生少则几十人,多则一两百人,能对他们的发展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倍增自己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是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岗位,胡锦涛总书记也曾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出过重要批示。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必须“既有才,又有人格魅力”,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佩服,也才能起到榜样的作用。如果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其专业与学生工作息息相关,担当辅导员则正好是“专业对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定会产生丰硕的成果。即便是理科、工科等方面的研究生当辅导员,无疑在专业、学识、学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对学生来说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应该受到欢迎和鼓励,何来“屈才”、“丢脸”之说呢?

  说到底,认为博士应聘辅导员“丢脸”、“屈才”是一种不正确就业观的反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很多人就不了业、一方面很多人却有业不就。多年以来,因为我们的博士生数量少,他们被笼罩了很多的“光环”,也承载了过多的期望,博士生的择业也就因此而被赋予了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约束和限制”。其实,工作没有绝对的好、差之分,只有喜欢不喜欢、适合不适合的问题,对不同的个体而言,择业的标准和目标应该是因人而异的。高学历,当然是考察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却不是唯一的标准,更不应成为毕业生就业的羁绊和负担。博士生在择业过程中,应该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平常心,适当调整期望值,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从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追求出发,努力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岗位。有的人,或者说大多数人,通过博士期间的学习,认为自己比较适合、也比较喜欢做研究工作,选择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当然再好不过;有的人,通过博士期间的学习,认识到自己不太喜欢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甚至不太适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选择从事其他类型的工作应该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毕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知识和健全人格的人。博士生,主要是在专业训练和研究方面接受了比别人更丰富、更全面、更深入的锻炼和提高,无论是将来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工作,博士期间受到的训练和培养,积累起来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仍然会发挥应有的作用。读完博士,并不意味着“因为我是博士,所以我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必须从事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只有博士才能胜任的工作”,而应该意味着“既然我选择了自己愿意干、适合干的工作,就一定要干到最好,要干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成效,因为我是博士”。

  诚然,我们也不能回避,或许其中的一些人确实是借应聘辅导员作为“跳板”和过渡,先进学校,再进学校的行政机关或当学科教师是他们更心仪的事业归宿。对此,我们也没必要给予过多指责,任何人都有选择自己职业发展道路和生活道路的权利,任何人都有追求职场更加成功的权利,只要这种选择没有对别人、对社会造成伤害。作为社会和媒体,也应该以平常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笔者曾经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英国留学一年,直接接触到的博士生就有十几位,在择业问题上,他们的心态就很平和,考虑的因素最主要的有两个:一个是薪金,一个就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工作类型、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倒在其次,甚至还有因为在社会上一时找不到工作才选择留在学校从事科研工作、一旦找到好工作就选择离开的例子。欧美大学的毕业生,在择业的问题上也都大抵如此,远比我们更加理性、更加现实、更加平和、更加直接。现在,我国在读博士生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在读博士生数量最多的国家。市场作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本要素,是最有发言权、也是最有力量的,可以预见,我国博士生的就业领域将会越来越宽泛,博士毕业生将越来越多地向传统的硕士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流动,越来越多地向一些原来在大家眼里似乎不应该是博士生工作的岗位上流动。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也是将来博士生就业的必由之路。什么时候博士毕业生当辅导员、当村官不再成为新闻的时候,我们的毕业生择业才算是真正走上了理性、科学的轨道。笔者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责任编辑 朱 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6909-268939.html

上一篇:·读者来信·
下一篇:2009年第22期目次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