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Xuefeng Pan's Web 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ke01361 分子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等研究者、教师、诗人、译者、管理者

博文

新加坡的一位老妪

已有 3122 次阅读 2009-10-30 10:17 |个人分类:Life a Bit|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新加坡的一位老妪
 
  今天中午,我去了新加坡的女皇镇的一个市场。当地人管这样的市场叫“小贩中心”,或者“巴刹”。在那个市场的一间公用卫生间的门口,我见到了一位新加坡本地的老妇人,年纪有我母亲一般的大小。我见她时,她正用那里的自来水乘凉。她把水撩在她那长而灰白色的发上,那头发已经一半湿透,粘在一起,水滴嗒地散在她的周围,她就用手指去分开它们。她看上去个子不高,有一米五几的样子,身材也瘦小,也正是那种典型的南方人的样子。她的衣服看上去显然已经旧了,眼见暗色紫花的上衣白底色已经泛黄。她似乎就是这间“巴刹”里从事什么营生的“小贩”,可能忙碌到汗流浃背,来这里梳理,稍事休息一下,然后就又的去忙她的营生...
 
  当时,她也只是顾自地乘凉,不经意间也只是随意地看了我一眼。而我却一直地再看着她,在读她。我在读她,其实更确切地讲是在阅读一种人生,再感受一种生活。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能这样贪婪地阅读,很长时间没有怀着这样一种欣赏,但很感动的心情去阅读我周边的人和事情。而今,我却在异国他乡重新有了这样的心情,看着这样一位年已花甲的老妇人,不知道怎的,心里总是感觉得到一股热流在辐射开去。
 
这样的感动终究还是会时常地向我袭来,使我重新思考人的生活的意义!尽管这里南洋,是新加坡,而我这样一位有闲的看客,却又一次在我家乡之外的地方重新思考起人生的意义了!  我为此感到欣慰!我的人性依然未泯!
 
     眼 睛
 
               
 
  见到过许多许多的眼睛,有黄种人的,白种人的,黑种人的。
 
  男人的,女人的。老人的,青年的,孩子们的。
 
  在我见过的众多双眼睛之中,有两种是我最能懂的。一种是女人的,一种是孩子的。女人和孩子的眼睛,在我看来是最纯净的,也是最经看的眼睛了,不管是黄种人的,白种人的,还是黑种人的都一样。
 
  在中国的时候,最怕看,也是最希望看的是一幅“希望工程”宣传画上一位农村小姑娘的眼睛,她告诉我:她要上学!
 
  她要上学!这样的眼睛是会使我姗然泪下的,但同时也会使自己的眼睛一下子更亮起来,乃至内心都会变得纯净了许多。感觉上虽不安,但却使自己会更加执著。
 
  休息的时候看电视,最怕看,也是最希望看的是画面上报道非洲灾情时,一位黑人小孩手里拿着碗,看着我的眼睛。他饿呀!
 
  他饿呀!这样的眼睛是会使我心里觉得隐隐发痛的,但同时也会使自己对现有的生活更加珍惜起来,一致于内心里泛起一种感激,虽然知道这只是一种朴素的情感,但是却时时激起我对生活的热爱。
 
  想家的时候,最常想起的,也是最愿意想起的是母亲为我送行时的眼睛。仁慈的爱,一丝丝的刻在心里。是我与困难抗争的不竭资源。更是我追求的动力。虽然总会使我感觉很歉意,觉得心里不安,但那种附加的美好和欣慰,却会使我总想歌唱。
 
  年轻的时候,最愿意看到的,也是最渴望看到的是爱人的眼睛。
 
  有同初晨的雨露。在冉冉升起的霞光中,翌彩纷澄。那是人生的希望和美好。是我生命的要素。虽然有时会觉得自己任重道远,但有了那双眼睛的同行,天总是晴朗而高远,那是少年拿云的呼唤。
 
  人生尔立,最高兴,也是最愿意看到的是自己孩子的眼睛。
 
  纯纯的,影着我的希望和期盼。如同明净的水面上的天空倒影。
 
  支撑着一方广柔的天地。虽然总担心辜负了童挚的心灵,会使我不时挑稳肩上的扁担。但脚底下的坚实印迹,会召示自己的成熟和韧力。
 
  先前作医生的时候,经常和人打交道。见过各种情况下的眼睛有痛苦的,有期盼的,也有微笑的。虽然时常给我一种难于捉磨的惶恐,也因此有时觉得自己的孤单,但是雨后阳光明媚的感觉,却告诉我人们天性的善良。这是我爱人类的依据,也是我愿意投身社会的原因。
 
  在记忆中的许多许多的眼睛,黄种人的,白种人的,黑种人的。
 
  男人的,女人的。老人的,青年的,孩子们的总是我的最宝贵的财产。
 
05-01-2009
 
草拾于新加坡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8980-266145.html

上一篇:“这位老师很有责任心”
下一篇:阶级的形成-财富人性论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