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网友在我前两天的
一篇博文后面留言:“
多重病原体检测,曾经也和很多人讨论过前景,但是这里面还是有一个问题。即鉴别出具体是哪种病原体感染之后的意义?如果每一种病原体背后都有对应的特效药治 疗,那么这项多重鉴别技术是非常大的。但是现在的现状是:感染之后医生采用的治疗手段都是类似的,这样的话无疑使得综合病原体检测的意义削弱很多拉。”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是我经常在想的市场推广问题。因为生物技术行业先例有限,我们还是从IT和电子行业的发展史里面找找值得借鉴的故事:
首先想到的就是苹果的Newton, 那是九十年代初苹果公司的一个创新产品,有手写识别,直接上网等功能。记得当时我在UAB的老板买了一个,$1500多,我的评价是“有钱人的玩具”。其实,现在回头看看,那简直就是iPhone的前身。
可是这个创新产品为什么没有获得商业成功?和iPhone比它差在那里?
我看原因之一就它太超前了。
超了谁的前?还是Innovator's Prescription这本书
里讲的有 道理:一个创新型技术和产品的成功取决于三个要素:(1)技术创新。把复杂的过程简单化,常规化,平民化;(2)商业模式的创新。把创新性技术便宜,便捷 地提供给用户还保证有利可图;(3)价值支撑体系。多个共同破旧立新的共生公司和商业实体形成共生体。这里面的第三条是我在以前的博文里面没有好好讨论 的。
iPhone出现得是时候:因为有了3G网络,iPhone用户在那都能使用;而Newton出世的时候还要靠拨号上网。iPhone的内存,计算能力, 触屏技术,都靠众多的大大小小的共生公司开发出来了;而Newton的许多硬件和软件还都很勉强,使得整机价格高居不下。iPhone有iTune的音乐 店面市场平台,有App Store日益增多的几万个应用软件;Newton有可怜的几个应用软件。
一句话,Newton不成功是因为没有配套的“商业气候”,没有支撑的其它技术,商业模式,和商业网络。没有这些支持Newton孤军奋战,很难成功。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分子鉴别诊断技术的市场机遇。的确,能够识别呼吸道感染的确切病原体对现阶段的医疗没有多大的指导意义。因为一共就那么几个药(抗菌 素,和抗病毒药),不管得到的诊断有多细致,治疗还只能是粗糙的。没有针对特定病原体的特效药可能成为扼杀分子鉴别诊断市场机遇的主要原因。
这象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没有分子鉴别诊断来识别确切的病原体就不能研发出针对性强的特效药物;而没有特效药物诊断市场就不成熟。
创新型技术和产品的发展不能靠孤军奋战,一定要有盟军,友军。
创业和创新和战场上一样,生存和取胜的机会不多,是等机会?碰机会?还是去创造机会?
Diatherix的成功让我兴奋不已,原因就是我知道我们有盟军了。我知道一个孵化创新技术的市场机制已经形成,我们已经有了生存的能力。先在市场上获得生存权,就能等,或碰到发展的机会,更能去创造出来发展的机会。
在iCubate的技术发展路线上,我们也给“友军”留出了很多“接口”。比如,我们完全可以把核酸提取的步骤也整合到iCubate卡盒技术平台上去。 但是那样做有两个缺点:(1)研发周期无限延长,失去进入市场的先机;(2)马上就被那些具有核酸提取技术解决方案的公司(Qiagen, Roche, bioMerieux等)视为竞争对手。创新者也要“厚道”些,要“深挖洞,广集粮,不称霸”。
给创新技术制造市场机遇有时需要放弃一些东西。舍去一些看上去必要的功能,反而能赢得市场。Sony的随身听(Walkman)上市的
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Sony随身听的前身是一个很笨重的机器,有录音,也有放音的功能。是给Sony的老板出行定做的。结果老板说太重,研发人员就把录音的功能拿掉了。接下来的故事就变成了Legend。
在战场上不是也经常有这样的例子吗?为了抓住战机完成战略包围,部队经常会放弃重武器,甚至行军包裹,跑步到位。
市场机遇不是固定的靶子,它是一个变换无穷的,令人琢磨不透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乐此不疲。
最后回答网友的问题:的确,现在在中国推分子鉴别诊断是超前了一些。但是,只有分子鉴别诊断才能成就个体化医疗,这是大方向。何况,美国已经有了这个技术 的生存环境。我们会去不断地努力创造出更多的机遇的。是创新者就不能给自己找不创新的理由(市场不成熟),不能等市场成熟了再去创新。“土豆烧熟了,再加 牛肉。”是不能让人享用到丰盛的大餐的。
如果你还没看这篇博文(
google成良医以后),建议大家看看,尤其是博文中提到的书更应该找来看看,绝对胜过十年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0052-259777.html
上一篇:
当了一回“编剧”下一篇:
记录平常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