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enue du Reclus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ncyback

博文

作者、编辑和杂志的故事:如何选择杂志发表 精选

已有 15162 次阅读 2009-9-27 11:4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影响因子, 如何选择杂志, 作者和编辑

1993年底晋升教授职称,通过评议公示以后,与先师张鎏先生讨论如何面对教授的角色。心中十分明白,虽然坐上了正教授的板凳,实际远远不够教授的水平,但国家需求,只好勉为其难。先生中肯建议“坐冷板凳10年”。论及如何发表,先生建议“只给十分专业的杂志投稿”。16年过去了,阅读和投稿的经历越来越多,对这句至理名言愈加信奉。多年受益极深。

杂志编辑的工作十分值得尊重,当初在荷兰Twente大学Julian Ross教授的实验室工作,JulianCatalysis Today的主编,同系还有多位教授做其他杂志的编辑,常常看到他们辛勤的工作。当时Julian还兼做Applied CatalysisNews Brief的专栏编辑。这一专栏十分引人入胜,除了报道催化圈的新闻,会议消息及日程等以外,还发表一些十分有哲理的文章,其中一部分实际上是Julian执笔写的。当时茅塞初开,在阅读这些文章中感悟到很多至理。

98年以前Applied Catalysis A的亚太地区编辑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大学的David Trimm教授。记得第一次给他投稿,也是第一次独立准备手稿。看来他并未认真送审,而是亲自提了满篇的修改意见,不仅修饰了英文,更重要的,提出了格式和作文的原则问题,比如有的数据和文中的思想并不十分相关,所以要去掉。文献引用不全面,应该补充若干。前言对前人发表的评论没有历史感,应该如何改进行文等。这一篇论文发表,修改了多个回合,Trimm教授每次回信都十分不客气,甚至言辞刻薄,但通过这一过程,记住了很多作文的原则和技巧,以后不敢再马虎。后来回想起来,对David总是心存感激。和他无亲无故,从未谋面,能够这样诲人不倦,也是老一辈催化学人的风范。

历史颇有戏剧性,1997年有机会和David同游三峡,谈起话来,他说从下一年度,就不做编辑了。我说你的编辑工作受到普遍尊重,为什麽不做了呢?他说有点做不来了,臭文章越来越多,修改工作量太大。老先生这样说,心里过意不去,立即表态,以后一定十分认真,不给您太多工作量。他说你只给过我一篇文章,工作量再大还是吃的消的,不幸的是每天收到大量的臭文章,就吃不消了,老先生狡狤的眨眨眼睛,说这些臭文章“not from China”

后来日本上智大学的Koichi Segawa 教授接任Applied Catalysis A的亚太地区编辑,继承了这一传统。虽然至今没有机会和Segawa教授见面,但每一次给他的杂志投稿,他对论文的处理方式都令人感动。都是审完稿以后,再亲自认真润色文字,因此在文件柜中珍藏了多篇有先生手书的手稿。两周前再次收到Segawa先生润色的一篇手稿,又跟他学到了很多语法的细节。也注意到Segawa先生转到了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做研究教授。

给专业的杂志投稿,有一个十分重大的好处,就是编辑和审稿人明白学术内容的价值,这一价值确认以后,编辑和审稿人会帮助作者修改使之消除可能消除的错误。人非圣贤,谁能保证写出的文字和表达出的思想不出错?实际上发表之前的认真修改是对作者负责任。不然文章一旦印行,白纸黑字,想抠下来都做不到。

有一个经历值得和年轻的同行说说。有一年调研一个课题,检索完文献以后,发现一个作者就此专题发表了很多篇文章,影响因子都相对较高,标题也新颖醒目。于是决定认真阅读,但读了几篇下来,一开始对作者的尊重被冲的干干净净,荡然无存。发现几乎每一篇论文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错误,有的错误简单,比如反应器进出口位置划得不对,有的错误则是思想性的,比如对活性炭催化剂上金属铜单层分散的讨论。掩卷思考,为什麽?原来投稿的杂志选的不对。比如本来是做反应动力学的投到了Water Environment,本来是做催化的投到了Carbon,还有若干篇是在很综合的杂志上发表的。这样导致编辑和审稿人都不一定是同行,当然错误不易被发现。

不仅催化同行的运气好,有David TrimmKoichi Segawa这样的编辑。在十几年的投稿中也曾遇到过极端的编辑,不管青红皂白,有一个负面的审稿意见就退稿的情况也遇到几次,但想起来多是给了非催化和非化工的期刊,有时是综合期刊。获得这样的意见,就会做一个决定,只要这个编辑还在任,就不再给这个杂志投稿。

近期网上热议,国内的学术期刊为什麽办不好,想起来一段经历和国内的期刊有关。1994年遇到先师之一,当时受人尊敬的系主任许锡恩先生,先生语重心长地说,永丹,你是教授了,说是做催化的在催化学报没有文章,说是做化工的在化工学报没有文章,你要注意呢。于是给催化学报写了一篇稿,获得的意见是退稿,退稿意见说审稿人认为“这篇文章的学术水平很低”。这就是后来David Trimm辛勤工作的那篇论文。给化工学报的稿子回来的意见更是不知所云,说“催化剂的机械强度问题吗,早就解决了,没什麽值得研究的,建议退稿”。后来这部分内容给了Ind Eng Chem Res,学术内容获得充分肯定。当然对论文的格式和文字,得到当时编辑的很多指导。

国内期刊成功的例子是郭慕孙老先生创刊的英文杂志Particuology。记得一次给这个杂志投稿,先生一周之内返回了意见和修改。先生的修改一丝不苟,将很多不十分规范的英语表达彻底规范了起来。收到这篇修改,感动得流泪,先生那年已85岁了。看来杂志要办好,编辑和审稿是第一位的。

近期指导一个刚入门的学生提出了一个关于直接碳燃料电池的阳极反应模型。作为导师,实际上对电化学也是刚刚入门,对电化学过程的动力学处理虽然符合逻辑,但没有十分把握,手稿完成以后,选择杂志,虽然知道,投给一个综合性杂志的影响会较大,但是还是愿意听听专业做电化学人士的看法,于是选择了十分专业的Electrochimica Acta投稿。并向编辑诚挚的写信:This MS reports the very first anode kinetic model of a direct carbon fuel cell. It starts from the discussion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anode reaction, then proposes a structure model of carbon. The kinetics rate equations are then deduced. The models give reasonable predictions. Because of its novelty, we submit it to your very specialized journal and expect comments. 审稿意见回来,提出的模型得到充分肯定,这有效地提高了自信心,但是仍需修改完善。这正是我们期待的和应该做的。审稿意见如下:

Reviewers' comments:

Reviewer #1:

This is a rare, interesting and original paper in a relatively difficult, complex and challenging area - direct carbon fuel cells using molten salts. 

The authors approached the anode kinetics modeling rigorously detailing their assumptions.

There is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data in Figure 4 and the model validated some assumptions.

The modified Nernst Equation predicts the same trend as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is is a good quantification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carbon crystallinity and activation polarization and reaction mechanism.

 

Reviewer #2:

In my opinion, the weakness of the paper is that it lacks proper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nevertheless I think it is suitable for publication just after a minor revision.

Some detailed comments:

- In the abstract the less significant digits of the temperatures could be omitted.

- It's preferable to use references mentioned in detail rather then many references grouped together (e.g. [3-23] at line 20)

- The assumption of "beta" = 0.5 for fuel cells should be better discussed.

- The assumption that Ohmic polarization is negligible should be better justified on the basis of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  Operating conditions, calculated parameters and all main significant data related to the cases discussed in the graphs should be reported in proper tables.

2009927于天南大联合楼。

新的精彩故事请阅读: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859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923



投稿与审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1175-258123.html

上一篇:科学的生命与生命的科学
下一篇:师弟志成和他惠及全人类的发明
收藏 IP: .*| 热度|

20 蒋新正 王晓明 刘玉平 任胜利 郭向云 刘进平 朱志敏 王德华 梁建华 钟炳 吕喆 李志俊 刘天亮 刘克 唐常杰 徐耀 王同心 侯振宇 question htli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6: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