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li2233 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技术创新

博文

对李侠兄博文《科研经费投入中有多少泡沫经费?》的两点疑问

已有 4673 次阅读 2009-8-23 09:42 |个人分类:科学政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中国在R&D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吗?》(见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3405),引起过一些讨论。李侠老兄最近撰文科研经费投入中有多少泡沫经费?》,文章的开头给我的主要观点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感谢之余,引用如下:“中国的R&D投入强度,跟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至少还是大致相吻合的。目前国家在R&D上的投资,总量已经比较可观了。国内科技管理部门的重点,应该是在保住总量、并力争这个总量与GDP同步增长的同时,在投资结构上狠下功夫。”
            老李的文章是要挑战我的观点。他的基本观点是,中国R&D投入的总量依然不足,至于R&D投入的结构问题,还是等把投入总量问题解决了以后再说吧。否则,“有些学科可能会被政策扼杀的”。老李在他的文章中,给中国的R&D投入挤出了很多水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实际的R&D投入只有官方数据的三分之二,中国实际的R&D投入占GDP的比重,也不是1.5%,而是1%
            我这里先假设老李挤水分的算法是正确的,就按1%的数据来看我们国家的R&D投入强度好了。我的博文当中画了一个图,从那个图上看,如果在世界范围做横向比较的话,R&D投入强度为1%的时候,对应的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折算的)为13000美元左右。这个水准大约为我国目前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折算的)的两倍。这说明,我们国家的R&D投入强度还是超出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这个强度,跟我们的“面向、依靠”的科技发展方针(即经济建设要依靠科技,科技要面向经济建设)还是吻合的。
            当然,从科学家或者科技队伍或者科技部门的角度来看,R&D的投入是多多益善的,别说1%了,你弄个3%,哪怕5% 我都不嫌多。要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话,那么我们的R&D投入总是不足的。 
           
            其实,我对李侠老兄所作的1%的估计是有疑问的。下面我给李侠老兄挤水分的算法提两个问题:
            第一,关于政府R&D投入的水分问题。老李挤水分的重点,是在地方政府投入这一块,他估计中央政府的投入水分是少的,而地方政府R&D的投入有30%的水分。然后,老李说,因为地方政府的R&D30% 的水分,所以中国政府R&D投入也就有30% 的水分了。如果中国的政府R&D投入都是(或者绝大多数是)由地方政府投入的,那么老李的算法是说得过去的。问题是,我国政府支持的R&D经费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分摊了多少?
            我没有能够查到这个数据。在中国的科技统计公报里面,没有中央和地方政府R&D投入的数据。但是,我查到了一个科技财政支出的数据(小心:科技财政支出不等于R&D支出),发现2000年以来多数年份,中央支出都占到了60%以上,2007年才降到50%(来源: http://www.sts.org.cn/sjkl/kjtjdt/data2008/2008-2.htm)。由此,我猜想,政府的R&D投入里面,中央政府投入的比例应该不会是一个可以忽略的百分比。事实上,我认为这个百分比多半不会小于50%
            第二个问题,老李说,企业R&D的投入水分更大,好多企业为了捞政府的配套好处(比如减税、资金匹配等),虚报了R%D的额度。老李的估计是,这部分水分是40%
            我不敢说老李的估计就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我个人对2000年以后国内企业R&D投入令人吃惊的增长速度就表示过疑问。不过,我的猜想是,统计口径发生的变化,才使得企业R&D的数据快速增长的。如果老李的说法是实情,我不明白的是,难道我们的财务制度可以允许企业为了税收等好好而虚报R&D投入么?而且,虚报的还不是一点两点,是虚报了将近70%(按照原来是60,虚报到100算)?这样的话,这些虚报的企业是怎样通过财务审计的?
 
      加一段作为结束语吧。我个人不能同意李侠老兄的所谓先提高总量再调整结构的观点。理由是,如果我们的R&D投入结构有问题,那么增加总量,则意味着R&D运行效率高的部分和效率低的部分一并增加了。这样的话,增加总量,就增加了浪费的额度。
 
 
【附】
 
李侠博文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0805与正文:
 
科研经费投入中有多少泡沫经费?
                前段时间,李宁博士撰文:“中国在R&D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吗?”,其主要观点是:中国的R&D投入强度,跟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至少还是大致相吻合的。目前国家在R&D上的投资,总量已经比较可观了。国内科技管理部门的重点,应该是在保住总量、并力争这个总量与GDP同步增长的同时,在投资结构上狠下功夫(科学网,2009-7-14)。坦率地说,这是一个好问题,从追求科技投入总量向关注投资结构的转变,是一种认识跨越。但是,在调整投资结构之前,应该追问一下,我们的R&D经费中有多少是真正用在了科技事业上?换言之,每年的R&D经费中有多少泡沫经费?所谓经费泡沫是指,名义上是用于科研事业,而实际上根本就是一种关系经费或者空头支票,成为与科技事业无关的套利行为。
                为了方便说明问题,参照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08)中R&D的投入数据来做些简单的说明。2007年全国R&D投入为3710.2亿元,其中企业投入2611亿元(占70.4%),政府投入913.5亿元(占24.6%),国外50亿元(占1.4%),其他135.8亿元(占3.7%),本文仅考虑政府和企业的投入,两者投入总和为3524.5亿元,占当年R&D投入的95%,省略其他两项不会影响分析结果。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粗略看出,政府投入仅相当于企业的三分之一,那么,我们分别从政府与企业的情况来看R&D中的泡沫。对于政府投入部分,2007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的政府投入总额为913.5亿元,这部分是财政拨款,以笔者调研的经验来看,除了少数省份的投入数据可靠外,很多省份的政府投入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真正用在科技事业上,或者仅仅挂名科技事业而已。这部分比例有多大,笔者这些年一直也无法找到准确的资料,只能从调研的示例中间接推测。据笔者估计,这部分关系经费或者寻租经费的比例在政府投入中不小于30%,换言之,政府投入中只有70%是真正用于科技事业的,而那些关系经费或者寻租经费大多是无效经费。目前口碑最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社科基金,是政府拨款中的优质科技投入,是真正高效地用在科技事业上的投入,但是这部分占每年的R&D总额的比例太小,拿2007年来说,自然科学基金总额仅为26亿多一点,国家社科基金刚刚超过2亿元,合起来也不过是28亿元,占当年R&D0.75%。总体来看,政府投入在国家层面上效率还高一些,一旦到各地方政府那里,投入的质量与效率就要大打折扣,任何在地方高校与科研院所工作过的科研人员都会有切身体会:省市一级的项目有时比国家项目还难申请,不是因为地方比国家水平高,而是因为地方项目大多沦落为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项目,这些项目经费有多少能够真正用在科研事业上,简直就是一笔糊涂账,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各地方政府投入中的30%作为泡沫经费,应该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
                再来看看企业的情况,企业是R&D投入的大头,那么企业里的R&D经费中有多少泡沫呢?这又是一个很难找到准确资料的问题,以笔者在国有大企业工作过的经历可知,这部分的泡沫比例更大,在目前企业普遍亏损比较严重或者微利的情况下,要企业拿出大量的钱来从事R&D研究显然不太现实,但是国家对于企业R&D的投入又有相关的各项优惠政策,如我国目前允许企业R&D费用按150%在税前扣除,因此多报R&D投入,企业是可以合理避税的,再者一定额度的科技投入可以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再加上其他的一些优惠措施,企业一般情况下是喜欢多报R&D投入的,基于这种现实,笔者初步估算这部分大约有40%的泡沫经费。很多从事过企业项目配套经费的科研院所和个人都会清楚地知道,所谓的企业配套经费基本上是虚的,主要还是套取国家财政投入的那部分。基于上述考虑,如果政府和企业投入的R&D经费中的泡沫比例估算成立的话,那么2007年实际的R&D投入要在原有基础上缩减很多,仅为公布数据的64.5%,即缩减约三分之一,它占GDP的比例也相应地将降为1%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真正有效的R&D投入还是严重偏低的,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因此当下的任务就是,切实加大科技的投入,压缩无效的泡沫经费以及关系经费,真正改善中国科技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因此,中国当下科技投入的问题还不是结构性问题,而是总量严重不足。只有总量上去以后,才能考虑结构问题,否则在这种投入力度下,再搞结构调整,有些学科可能会被政策扼杀的。
                2009-7-24凌晨于南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485-250940.html

上一篇: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进程是可以规划的吗?
下一篇:招聘杰出学者广告上的年龄问题
收藏 IP: .*| 热度|

6 李侠 向峥嵘 刘进平 曹聪 刘立 苗元华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