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fevic 远离喧嚣,珍惜宁静,以慎思、明辨而笃行!

博文

也谈选择研究方向——和董云伟先生 精选

已有 12274 次阅读 2009-6-13 21:18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实验室, 基础研究, 方向, 应用研究

        读了董云伟先生的博文“年轻的研究者该如何选择研究方向?”(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6681 )之后,我也想就此议题表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以期获得大家的指正,以便于及时修正自己的方向。

    董先生将议题归纳细化为四个方面:(1)如何适应新实验室:一个年轻人从外单位进入一个新单位,如何和实验室的传统研究方向相融合?(2)如何避免和研究同行有直接的冲突?(3)应用研究?还是基础研究?这是个问题;(4)兴趣还是资助哪个是研究方向的主导?

    我就以此四个方面进行表述:

  (1)如何适应新实验室:一个年轻人从外单位进入一个新单位,如何和实验室的传统研究方向相融合?

    我博士毕业时有两种工作选择,一是继续在读博士的实验室工作(该校以基础研究见长);二是到我本科的母校(该校以应用研究见长)。当时本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原则,我做了第二种选择。回到母校,正值学校整体搬迁至新校区,我积极的找院领导表达自己想加入的科研方向,积极的同该方向的老教师沟通,了解他们的对于我加入该方向的观点,我以满腔的热情想跟着老教师干一番事业。确实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老教师有自己的基础,不想有新人掺合,于是给了我一间小屋的钥匙,我便真正的从零开始了,只是过程慢一些、艰辛一些,但有了自己的空间,自己当小老板,结果是令人艳羡的。

    我对这一方面问题的总结:进入新单位之后态度要真诚、做事要热情、不怕做出牺牲、尽量与人融合,毕竟站在一定基础上便于前进。如果再真的融入不了现有科研团体,就尽早创造条件自己干。这就好比早下岗的容易出大款一样,道路曲折,可能前途无量。

(2)如何避免和研究同行有直接的冲突?

    避免和研究同行有直接冲突,我感觉就是尽量避免和本单位同事的研究内容有冲突。我有了自己的实验室之后,开始只能买些基本的常规的便宜的实验仪器,能做的实验注定也是传统的简单的应用型的课题,这样就很容易和一些老教师传统的课题冲突,比如我们这里有较多的人研究酵母菌和醋酸菌的工业应用,尽管这些工作我上手比较快,但我还是毅然决定做些别的工作,避免与本单位的老教师科研工作内容冲突。

    上面说的牺牲自己是一种做法,我觉得另一种方法是做老教师科研内容的一个分支,最好能形成互补之势,这是化干戈为玉帛的良策。

(3)应用研究?还是基础研究?这是个问题;

    我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自己的研究方向要和本单位的整体优势吻合。比如您所在的是基础研究见长的单位,最好就选择基础研究的方向;如果您所在的是应用研究见长的单位,最好就选择应用研究的方向。这就像市场营销战略上的规模经济优势一样。买小家电就认可广州、买丝绸就认可杭州、买扒鸡就认可德州......

    与本单位大方向吻合,一方面是在方法策略、试验材料、仪器设备等必备条件上便于寻求帮助;另一方面可以用本单位的整体广告打开基金、项目的市场。

(4)兴趣还是资助哪个是研究方向的主导?

    我认为这个问题是需要分阶段讨论的,最终的和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决定研究方向,可能在达到最终目标的过程中,要做一些有资助而兴趣不大的课题。

    我刚进入单位时,有博士科研启动经费,是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花的经费,后来一些企业横向课题就是为了资助而做的工作,申请到的部委和省市课题基本是结合了自己兴趣的课题。所以大方向还是奔着自己的科研兴趣去的。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我还有一个问题是: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往往兴趣点太多。比如我在不知道自己哪个小课题方向能快速出成果的时候,容易多个小课题齐头并进,等其中一个站稳脚跟后,让其它课题方向再慢慢萎缩。这其中的矛盾是,小课题多了分散精力,不多吧又怕一棵树上吊死,也许年轻人总得有些迷茫吧,要不孔圣人说“四十不惑”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0313-238015.html

上一篇:汲取与贡献
下一篇:央视大楼背后的故事
收藏 IP: .*| 热度|

14 赵星 董云伟 余世锋 朱志敏 刘全生 唐小卿 刘颖彪 陈敬波 王鲲翔 李晓光 王立 侯振宇 liuliu112 lftkf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