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SciHum(教育、科技与人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anfq

博文

[转]高等教育的“次贷危机”

已有 2469 次阅读 2009-6-9 09:36 |个人分类:高等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等教育, 次贷危机

2009年06月09日 08:04:11  来源:解放日报  
 
     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何相似之处?首先,买家和房地产、金融企业都想进入不断增长且利润丰厚的房地产市场,这类似高等教育产业中的许多集团现在想进入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一样。在房价飞速上涨的时期,卖家和买家都没有过多地询问产品本身的问题,这个市场得以毫不受限制地自由运作。于是,随
着市场的日趋饱和以及许多投机客的进入,开始出现某种“非理性的繁荣”。

    国际高等教育目前正处在发展周期的中间阶段,即非理性繁荣和泡沫之间。现在已经到了需要认真审视各项措施和政策的时候,辨别哪些措施是可持续的,哪些不行。哪些政策是为学生和学术团体的利益服务的,哪些政策是错误的或仅仅是贪婪的产物。

    整个学术圈正在努力地国际化,但动机各不相同,有些大学甚至不明白自己为何参与其中。从国际大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最近对全球学术带头人的一项调查可以发现,国际化的动机差异巨大,包括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程度、改善课程、建立品牌、进行全球合作以及为科研提供机会等。令人费解的是,只有少数学术带头人提到了希望通过国际化营利。特别是考虑到澳大利亚和英国政府都强调牟利是国际化的关键目标之一,这样的调查结果更令人奇怪。

    对于国际高等教育目前的状况,我们略知一二。目前大概有300万人留学海外,其中亚洲输出的留学生人数最多,接受留学生最多的则是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学术权力中心。据澳大利亚的一份研究估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约800万名留学生,跨界教育依旧有着巨大的市场。国际上,除了开罗和贝鲁特那些与美国有关的老牌名校外,冠以“美国”这一名号、一般以英语授课的高校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激增,最近还出现校名中带有“德国”、“法国”或“加拿大”等字样的高校。英语授课在全世界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教育市场,并带来了专业人员的全球流动。全球高等教育市场规模庞大且不断增长,基本上不受管制。这种状况确实就像美国当年的“西部荒原”,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东方荒原”。

    在高等教育中,可能有人持“市场将解决问题”的观点,因此可以放手不管。但要看到,次贷危机与高等教育有着某种相似性。在次贷市场中,在没有任何监管或限制措施的情况下,允许玩家们肆意妄为,鼓励更多的银行购买有风险的债权,终于导致了全世界今天所面临的次贷危机。在危机形成的过程中,为了减少先前可能已经存在的风险责任,使用了极其复杂的金融产品,世界各国的许多机构都购买了这些金融产品。

    在国际高等教育中也有类似的心态,即认为每个人都能进入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包括学术机构和营利性教育机构在内的卖家,在不受管制的市场上大量出售教育产品,能够轻易地进入全球市场。在卖家中,有些是非常有声望的大学,他们希望建立海外联系,招收顶尖的学生,在全球市场内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但更多卖家本身就是次级机构,比如希望通过出口市场避免破产的廉价教育提供者、学位工厂或水平低下的私立高校。甚至一小部分受人尊敬的大学也由于政府拨款的减少,而被迫进入外国市场牟利。

    包括学生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学术机构在内的买家也同样不受管制,有时非常不了解情况,经常表现得很天真。最悲惨的是那些在信息不充分或者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购买了国际教育服务的学生及其家长。如果有些学生进入了那些次级机构学习,或者出国的目的更多在于打工而非学习,就有可能上当受骗。发展中国家那些不知情或本来就贪得无厌的高校也有可能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的低水平高校合作,提供不合格的教育。在这些国家,可能完全没有监管机构,或者监管措施非常不适用,以至于完全不可能实现质量保证。

    要建设一个健康的国际高等教育环境,透明是关键。这意味着政府、国际和区域组织以及大学,能够提供有关国际高等教育的准确信息。尽管现在能够获得的可靠信息不是很多,但有关开展国际高等教育的动机及政策的信息也很有用,不应该让市场自己决定国际高等教育的成功或失败。有些利益获得者,尤其是主要“卖家”所在国的政府(如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以及营利性教育产业)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向国际市场开放,并且由世界贸易组织通过的《贸易服务总协定》进行规范。这种被迫的开放可能会导致全世界易于产生非理性的繁荣和泡沫心态,这种情况在按揭产业已经非常明显了,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正日益增多。

    这个世界还是需要监管的。监管可以由政府进行,以确保国家的利益得到满足,学生及家长免遭不良教育机构不法经营的伤害。同时,这也有利于学术机构思考其进入全球教育市场的动机。国际化是全球高等教育中具有积极作用且不可避免的一步,包括学生流动、跨界提供教育以及参与全球21世纪的知识经济。学术界需要避免次贷市场那样的危险做法,否则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危机。(菲利普·阿特巴赫/美国波士顿学院终身教授、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主任,吴燕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8262-237119.html

上一篇:[转]中国应防止克服“文化朝贡心理”
下一篇:三鹿破产.道德教育.经济发展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0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