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su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lysui

博文

第11届上海国际生物技术和医药研讨会印象

已有 4379 次阅读 2009-6-8 12:38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会议, bio-forum


6月2日会议安排当天上午是开幕式和大会报告,之后的1天半是总共十个分会报告。
 
上午感觉就是强调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的在未来全球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升与会人员对生物医药行业的信心。开幕式上致词嘉宾之一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徐祖信副主任指出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全国领先的地位,强调上海市今后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把上海打造成亚太地区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的三个中心(研发中心、产品制造中心、商业和投资中心)。之后的大会报告来自Eli Lilly的 副总裁和Johnson & Johnson的副总裁分别就药物研发和制药与医疗器械产业在目前全球经济环境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做了演讲,还有来自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法官做了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报告。
 
6月2日下午基本是在第一分会听的报告,主要是关于创新药物和非专利药的。第一场是johnson & johnson 的一位老先生Dr. Kafrissen,是强生北美医药的chief scientific officer,也是公司管理层的成员(member of management board),他的演讲题目是phaseⅢB/Ⅳ临床研究的关键,说实话听不大懂,大概讲了一些研究计划制定的strategy和后期对市场开发的准备如确定治疗中的定位和用户定位什么的。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给出的一组新药研发的数据,以前单知道新药研发成功率低,在临床各期都有很大比例被毙了,所以平均下来研发成本现在高达billion dollar,令我没想到是Kafrissen 指出即使在成功上市的新药中也只有20%的才能获得达到或超过投资的回报。想想还真寒,这还真不是一般公司顶得住的。这令我回想起第二天一个创建生物技术公司的speech,就举例提到一些以一两项技术或是新药创建的新公司,在经过几轮融资发展后,有些在二三期临床通过后接受大公司的投资控股甚至并购,之后收益蛋糕被大公司横切一大块,但创始人却也抽身而出,获益不浅;有些公司新药在二三期通过后放手一搏,失败了前期投资者血本无归。这也算是种赌博吧。
 
第二场的的演讲者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是位50岁左右的女士Grace Wong,来自澳大利亚,穿的是民族服装,我一开始还以为她是澳大利亚本地人,会后交流才知道她是中国人,不过3岁就离开中国了。她在好几家生物技术、制药公司做过研究方面的工作,包括知名的genentech和阿斯利康。她的演讲题目是AK-1 for radioprotection and AK-2 for protection against viral infection. AK-1、AK-2是他们命名的新的cytokine,她发现AK-1能在细胞被radiation 辐射后保护正常细胞,而导致非正常细胞死亡,这个效果有可能能应用在放疗的辅助治疗上;AK-2、AK-8可以选择性的导致病毒感染的细胞死亡,同时能保护正常细胞不被病毒感染,而且他们发现这种效应对广谱的病毒都存在。她成立了一家名为Actokine Therapeutics的 公司,可能是出于对新发现的保护,她在演讲过程中每当有人进来想拍照时,她总是提醒“No photoes”。
 
第三场报告是来自于哈佛大学康景轩教授,讲的是omega-3,他在介绍了omega-3的背景知识后,以他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章解释了omega-3生理功能的可能分子机制,主要结果是omega-3抑制COX-2和一些cytokine表达,最后导致inflammation水平降低。他们在应用上别出机杼不是提高omega-3的摄入,而是考虑把omega-6转变为omega-3,他的实验室构建了一组酶能做的这一点,已经在小鼠中成功转基因能做到omega-6到omega-3的转变,他计划给所有家禽转基因作为人体所需omega-3的来源,并且表示对转基因食品的未来很有信心。Dr.Kang讲话很有激情,人看上去比真实年龄要小得多,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摄入了足够多的omega-3的原因^_^。
 
茶歇时间去同期举行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听了一个speech,题为“构筑全球创新研发中国基地”,演讲者是来自万全集团的CEO郭夏先生,他们通过并购国外研发基地作为前进基地,东移国内降低运行成本,加强了公司医药研发外包方面的一站式服务,同时集团公司旗下还并购或新建数家药厂和原料药生产基地。他认为在与同期国内外研发创新企业相比,这种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是万全企业在存活至今的同时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感觉主要是企业运作层面的讨论。
 
之后还是回到分会一听了两个报告,一个是“promises and challenges of next generation Drug-device combination products”,不了解的领域;一个是“ophthalmic Drug development: From concept to phaseⅢ drug candidate-a case study for a biotech start-up company”,是一个由科研转向市场的例子,演讲者Dr. Liang是一家公司的executive vice president,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兼职教授,发现了一种旧的化合物对造成红眼pink eye的各种病原(细菌、真菌、病毒)都具有广谱的杀灭效果,他们在调查了市场后发现这个新药主要有几个优势,一是目前市场上治疗红眼的FDA批准药物只有寥寥几种,二是对比药效,已有药品大多药效针对一种或几种病原,尤其缺乏对病毒引起的pink eye的疗效。目前已进入phaseⅢ研究。在演讲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Dr. liang对FDA对他们在新药审批和临床研究中的起到的作用的很高评价,对他的团队科研转向产业,经验不足下,FDA对审批每一步的详细指导,比如由于他们的新药是一个已有的化合物,FDA已有临床前的许多数据,所以他们公司可以节省很多时间精力和成本;又如一期临床的项目很多,但不需要全部完成就可以提前进入二期临床研究,这样一旦后一期临床失败,可以节省资金浪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8883-236916.html


下一篇:第11届上海国际生物技术和医药研讨会印象2
收藏 IP: .*| 热度|

2 曹聪 刘凡丰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0 17: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