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饶毅      

博文

中国科教界亟需支持年轻科学家(补充版) 精选

已有 29272 次阅读 2009-6-2 09:33 |个人分类: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外科技界,年轻人起非常大的作用。

  中国科技教育界的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特别是需要局部和全国形成一种风气,支持有创造力、积极投身科技教育第一线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这里举两个例子,从侧面反映目前环境中的问题。

  一位年轻生物学家,在国内做出突出科研成就,但却因为没有博士学位,多次遇到困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很可能是中国管理最好的基金。好几年前,他申请其重点经费,却有好些国内的学者不看他已经出成果,而比较介意他没有博士学位。当年海外评委负责人是管坤良,他不仅很惊讶,而且那是我见管坤良最生气的一次。管坤良这位洋博士据理力争,支持了一位没有博士学位的年轻人。

  另一位优秀的年轻生物学家,他回国时,可能是当时生命科学回国者最佳论文记录。

  (在此只列文章出处,需要知道文章质量者,可以检索原文)

  回国前第一作者文章:

  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 2003 Nov; 10(11):892-8, 2003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78:20327-3, 2003

  Cell 107:399-407, 2001

  Cell 104:769-80, 2001

  Nature 406:855-62, 2000

  回国后,他得到局部支持,5年内发表论文(他做通讯作者的论文):

  Plant Cell 2009.

  Cell Host & Microbe 6:529-542 (2008).

  Nature Struc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15:101-2, 2008.

  Cell Host & Microbe. 4:434-4462, 2008.

  Nature 449:243-7, 2007

  Nature Neuroscience 10:32-9, 2007

  Molecular Cell 22:137-44, 2006

  可以说,在生命科学研究中,他的记录超过同时期的一些院士。

  但是,虽然他得到局部支持,迄今,在全国范围却基本吃闭门羹。

  他不仅不可能提名院士,就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杰出青年基金”也被刷掉。(国内会议,多年没人请他。最近终于稍有改善。)

  他得到的支持有限,不是他科学研究水平不行,不是他为人不和蔼,不是他不愿意和国内科学界交流…,而是…

  不难想象,国内还有不少优秀的年轻人,获得单位和地方提供的支持可能都不多,遑论全国的。

  举的是两个例子,反映的是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支持不是平均给所有人,但是,在国内做出很好成就的年轻人,特别应该得到支持。

  建立任人唯贤的体制,让智力追求成为中国科技教育界的主旋律,在中国,还可以说是:任重道远。
 

  补充:

  本文列举的两个例子,第一个是科学院的,第二个是NIBS。为了避免道听途说,用作者知道的例子,既不是他们个人、也不是某单位要说话。一篇博文不能救谁,能稍微让人注意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不错。

  有关杰青:自然科学基金会说明了NIBS候选人可以竞争荣誉,而不获同样的经费(如获杰青,经费量比其他人少很多),但是迄今几个NIBS候选人全部在最后一道被淘汰。

  NIBS的科学家不参与国内学术活动的是因为有几个领域没有邀请他们,而不是他们接到邀请不参加。参加学术活动,而尽量减少无谓的应酬,应该是很多有志气的年轻人的希望。

  对NIBS经费有误解,也许以后再谈。在此只说明:在全国基础科学的研究所,NIBS的年度经费不是第一;而且NIBS单个实验室的年度经费未进入全国同类实验室的前50名。

  具体谈到的研究员的工作,应该是和国内现在的情况下相比较。我不知道全国现在有任何一个实验室,以国内的研究发过一篇Nature后还不能做“杰青”,何况多篇文章。有几篇那样论文记录的,和同期国内院士也是可以比较的。所以,讨论事情,要结合现实情况,不能对某一个人提出高于其他人的标准。

  我没有提倡他做院士候选人,而是说他理应得到公平对待,作为提醒大家多支持年轻人的例子而已。其实,目前的中国,只有在NIBS,才不会因为一两篇Nature、Science、Cell而被推选为院士。

  一个人的研究是否集中某个方向,是很合理的问题。但讨论事情无需情绪化。

  对于多数研究者来说,集中精力做好一个方向,是有效的方法。

  对于开实验室不久的人来说,允许一定探索,以后再集中方向。

  有少数人,经常变换方向,也能做不错的研究。哈佛大学(也是全世界)第一位神经生物学系主任Steve Kuffler,就是这样的。与他相反的是他的学生Hubel和Wiesel,多年坚持做同一方向。

  目前中国换课题的人多了些,有多个原因,包括开实验室时间不长、体系奖励文章不管内容。

  具体到每个实验室,何时换方向、换课题,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关注年轻科研人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37-235585.html

上一篇:偷窃的生物学机理:(有些)小偷有药可治
下一篇:我的语文差
收藏 IP: .*| 热度|

42 曹冲 王超 支海美 傅蕴德 茹永新 廖永岩 王桂颖 陈儒军 孙学军 刘红超 王辉 王培会 周春雷 陈国文 毛克彪 金拓 李宁 杨轩 陈苏华 刘颖彪 郑秀娟 黄栋 陈中亚 魏东平 刘畅 陈应泉 郭磊 贾文峰 寿庆辉 饶选辉 李晓光 邢进 cqq2008 hypersurface cgy elwin1011 abangyin lftkf yuanbin2000 zhaowanfu lulin871109 zhsjcsu

发表评论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