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思想闪电,如云自由漂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吴渝 我的微博:http://t.qq.com/iRaining

博文

答辩记事:答辩了一定有学位吗?老师要不要帮腔? 精选

已有 9022 次阅读 2009-5-24 23:34 |个人分类:事关工作|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答辩记事:背景】

学院刚刚完成140余人的统一答辩,这是历年规模最大的一次,而去年不到100人答辩,所以,今年是研究生扩招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本次答辩,共计8个答辩组并行工作,分三个时间单元。每组都配置了固定的外校专家来担任答辩组长,也都至少配置了一位相对固定的学位分委员会的成员来全程跟踪。答辩前,所有答辩委员参加了集中会议,会上宣讲了学院的答辩政策,也再次重申末尾淘汰和严把学术底线的原则。这也是为了保证答辩是公平、公正并且按统一尺度进行的。

答辩完毕,学位分委员会主席、分管院长、各组组长召开了集中会议,按例总结了各组的答辩情况,推荐了优秀论文候选者,以及几个准备到学位分委员会上进行二次陈述的学生。

【通过答辩就有学位吗?】

在这几个学生陈述完毕,学位分委员会将接着讨论所有学生的授位问题,因此,这也是为了给二次陈述的学生提出限期整改的机会。正常情况下,他们的工作足以通过整改而达到授位的结果(当然是按票决结果而定)。这些学生的答辩结论多是在及格、不及格边缘,勉强通过答辩。不能通过答辩不在此列。

学院把授位和学历两个过程分开,延长了质量监控的进程,在几年实施过程中,最初有一些争议,但逐渐达到了共识,其他的一些学院也纷纷效仿。

按目前的管理方式,学生只有完成答辩才能取得毕业证、就业并离开学校,如果将学位绑定在答辩上,即答辩过肯定有学位(没有管理办法这样规定),对学生的压力就太大了,也不利于高校保证论文质量。

几年来,此办法实施以来,仅有一个学生最终放弃了学位(超过授位有效期且拒绝整改),其他个别学生均在半年后提交满足授位要求的论文而获得学位。

还有一例,学生最初尝试申述,不过终因论文数据不能重现(委婉的说法))而被学校学位委员会驳回。最终,他于半年后以新的数据和代码获得了学位。

答辩了,就一定有学位吗?

既然本科都不是(可能因补考门数太多、四级英语等问题而早早失去学位),干嘛研究生一定是?

【学生答辩时,老师要不要帮腔】

很多学生和老师都有这样的记忆,它甚至是求学生涯里难得的有趣的一幕:想起来,大家都会露出会心的一笑。

在那样的记忆里,老师们一般不太斯文,陷入双方激战,要么过于热心、慷慨陈词而抢了风头,那时,不知所措的学生在答辩台上或者旁观,或者着急。

有些老师是懂得如何帮腔的,总是为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机说恰当的话,倒也显得合情合理。这时,不但被帮腔的学生心里是暖洋洋的,突然有醍醐灌顶的醒悟:“哦,这个问题原来应该这样回答。”而且也让答辩委员们迅速获得重要的信息。于是,帮腔完毕,醒悟的学生赶紧朝老师指点的这个方向去陈述自己的工作,答辩重新步入正轨,没有因为学生此前的慌乱而误导进程。

这时,帮腔的前提是学生确实完成了相关工作。

还有老师属于母鸡型,不管小鸡状态如何,自己是打定主意要包庇到底。他把学生能否通过答辩、能否在答辩场顺利看作是指向自己的评判。因此,必要的时候,这个一般是比较niubious的导师会接管现场。看答辩是如何组织,对于导师组织的答辩专场而言,其结果不能得知。

不过,由于我们学院坚持了多年的统一答辩,也实行了导师答辩回避制,即答辩委员不能参与自己学生的答辩,只可旁观。所以导师帮腔的情形在答辩场出现的几率很低,这是因为稍微有点小小niubious的老师因为要参加多场并行答辩,自己学生的答辩现场是没有办法去了(这反而给所有学生营造了公平的答辩场所)。如果答辩时有答辩组长通知导师去交流情况,那就是学生出现较大问题之时,为了慎重起见,需要从导师那里了解实际情况。

答辩现场的帮腔和争辩,据道听途说,有时也是因为老师之间的问题和纷争导致,直接将战火燃到学生身上,但不多见,也不属于本人经历的一部分。

今天答辩时,老师(非导师身份的老先生)帮腔的情形终于出现,并一度引发混乱。好在,在答辩组长、成员和闻讯赶来的导师的沟通下,事情很快得到解决。我也对组长和导师互致歉意的举动表示无比敬意!

再次重申,答辩时,就我所知,无论答辩委员的问题多么一针见血和穷追不舍,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界定个人工作的范围,从而在学位论文中进行准确的描述,不至于给学生和导师留下终生的遗憾(特别是目前学位论文入库和公开)。此心可鉴,却不是为了难为学生,否则直接投答辩不通过的票岂不更简单?连口舌都不必浪费。

我们学院请的答辩专家对本院的答辩政策有深刻的理解,也一直欣赏我们对论文质量的监控举措,才在答辩时倾向于从建议角度给学生提出诸多整改建议,而这些都不会影响客观、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成果。

【后记】

答辩完毕,记录了很多心得,也是下一步工作计划。如果有空,或许另文叙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846-233954.html

上一篇:【研究生】毕业答辩PPT制作和讲述要点(整理)
下一篇:【给学生讲故事】引子
收藏 IP: .*| 热度|

13 赵星 刘全慧 王汉森 梁进 曹广福 肖重发 曹聪 吴飞鹏 陈安 杨秀海 魏东平 蔣勁松 龙桃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