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捞面条的学问
武际可
捞面条用笊篱,这是常识。
笊篱发明的相当早,大概有几千年历史。明朝许仲琳编的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说商末周初的姜子牙发迹之前曾以编笊篱为生。小说毕竟不是可靠的史料,所以不足为凭。唐朝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述了安禄山受赏赐的物品,其中有银笊篱一项。
旧时饭铺门口多挂一把笊篱作为幌子。清朝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提到笊篱,说它的功能是“淅米、捞面、抄菜”,并附有一首诗表述以笊篱作为幌子的情景:
家无长物漏卮多,流水难盈结柳科。
晓起抄云堆白粲,夕来捞月漉金波。
莫当渔舍悬笭箵(注:装鱼的竹籠),
不比欢场设叵罗(注:古时的酒器)。
茅店招牌供一笑,破篱低挂绿杨柯。
笊篱从捞面的功能晋升为饭店的标志,说明它的普及和重要。
然而还有一种只用筷子不用笊篱的捞面方法,不知你可曾想到。它对于手头缺少一把笊篱的新婚夫妇,或是虽有笊篱但不常吃面条(笊篱一定积满灰尘,洗起来太麻烦)的主儿,兴许还是有点意义的。
用筷子挑面条,开始比较容易,问题是剩下最后几根面条如何捞起。方法是,先使锅离火,免去沸腾带来的麻烦。然后用筷子在锅里作圆形搅动,使面汤旋转起来,这时面条便自然会集中到锅底中心,再用筷子到锅底中心去挟。如此重复几次,面条便会一根不剩。不信请君一试便知。
熟悉流体力学的人,不难对面条向锅底中心集中给出解释。这就是所谓二次流问题。如果将旋转起来的面汤视为一次流动,这时汤的微团作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时微团加速度指向圆心。按照流体力学,微团的加速度和压力梯度的符号相反,所以压力强度从锅底中心向锅边是增加的,即愈远离中心压力愈大。在锅的上层,这个压力梯度同惯性力是平衡的。另一方面再看锅底的一层流体,由于锅底与流体的摩檫以及流体的黏性,这层流体的速度很小,从而惯性力也很小,这时惯性力不能与压差平衡,就产生向中心运动的趋势。粗略地说,一定存在沿图1回路OABC的流体运动,这就是二次流。正是这个流动将面条带到锅底中心,又由于煮熟的面条比重较大,二次流的强度不足以携带面条上升到汤表面跟着二次流上下翻滚兜圈子,所以面条便准确地停在锅底中心,等待筷子去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