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茶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suiyang

博文

抄而有新

已有 6049 次阅读 2009-5-3 07:24 |个人分类:池蛙集|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抄而有新

记“陈忠实题王红武手书《白鹿原》序”。

 

20077月,西安年轻书法家王红武,以小楷书法抄完作家陈忠实五十万字的名著《白鹿原》,有700多页,装裱成册,总长达数百米,耗时数年。很早以前,我曾在张掖大佛寺见过古代泥金小楷经书,也曾见过血写小楷经书。但近六十年来,用小楷笔法录完一部长篇巨著的,大概这是首次。

今年五一前夕,我见到了这一书法作品,以及陈忠实先生的亲笔书序,得“序”照片18张。

红武先生的五十多万书字中,无一墨卷,无一漏字,无一改笔,数年之间,精细到如此程度,应为科学实验者所敬仰。尤其是在当前利欲横流中,能如此心静神凝,应为学人所叹服。

红武先生,小楷临王羲之《黄庭经》等名贴,功隶书魏碑。今融魏碑唐楷之风而独出一家之格,竟能“抄而出新”,借“白”书之形而出红武之神,据“白”书为已有而献创新于世人,不仅无大家死字死笔而以独特独立的个性存活于书法艺术之林。实笑科界抄手。

 

五一劳动节要劳动,就劳动了几个小时,将18张照片的文字记录于后:

 

白鹿原

陈忠实

大约两年前,我认识王红武时,他正用小楷抄写《白鹿原》。他说他自幼喜爱书法,潜心埋头,修练不辍,又偏爱“白”书。读过几遍,遂生出抄写的念头,既为加深阅读感受,又是对自己书法功夫的一次阶段性检阅与归结。我看他说话凝重,不是随心起意,况且业已在抄写工程的行程途中。我初闻时确实吓了一跳,半天竟不知该说什么,却确凿很感动。我以自身最直接的切身体验作类比参照,很自然想到我用钢笔这种极灵便的书写工具,草稿和正式书稿恰恰写出了四年,尽管时时注意字迹恭正清晰,然写到情绪激动时,仍免不了笔下辽草走形,想到红武用一枝毛笔,一点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要一丝不苟,力求笔力精到,不仅容不得潦草轻率,连墨汁的饱满也要求通体匀称,不许有肥脖瘦腿,那支小楷毛笔,写不了三五个字,就得蘸一回墨汁,搞顺笔尖,如我这样的书法外行,也能推算到需得花多大功夫,耗费多少时日,储备多大的毅力和耐心,倾注怎样的痴情和专注,岂不论书法艺术造谐的深浅。

到今年入夏,这个不可谓不浩大的工程终于完成,红武把已经装裱了的部分抱给我看。我打开一册册装裱精致的书法集子,真有望而晕眩的感觉。五十万字的“白”书,他以小楷抄写下来,没有一笔一划修改的痕迹,也不见补添遗漏的一字半句。我纳闷是不得其解,人怎么会精密到滴水不漏的程度,最虔诚的和尚也难免颂经时打盹。他解释说,写错字和遗漏字词是难以避免之事,一旦笔下发生又及时发现,便把整张毁弃重写,即使一张接近写满,也不犹豫,绝不将就。这样推算下来,他实际上抄写的字数,远不至这部书的字数了。我更为这个年轻人的敬业和专注艺术的精神深深感动,钦佩之情也就自然产生了。我一页一页翻看那些我曾用钢笔写过他又用毛笔抄写的汉字,曾经是我再熟悉不过的文字,顿然变得陌生了,也新鲜了,更有一种庄重的气象。我细细嚼磨那些堪称书法艺术上品的小楷字,笔划里的一拐一折一弯都着力精到,不见一丝松懈或马虎,着笔和收笔交待清楚,气韵通畅,整篇气象匀致而又浑然。我自知是书法外行拙手,仅大略辨几分成色掂几分轻重。看得出红武小楷书法清秀里见得凝重,端庄里又透出灵气,却也耐得品尝。如何出脱成这番艺术气质,达到这样高度的艺术境界,皆出于天性和苦练。红武自少年就练童子功,二十余年不舍不断,楷书隶书小楷师从王羲之黄庭经等名贴,逐渐有了自家对书法艺术的独特感受和领悟,自然得益于天性里的敏锐,这种自成一体的书法艺术必然创造出来,不仅没有临摹大家的死笔死字,而是取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创作,也就是王红武书法个性了。任何艺术都是以独特独立的个性存活的。王红武无疑已获得了存活的可资骄傲的艺术个性。

我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得王红武一枝灵秀之笔的非凡功力,以小楷书法的罕见形式得到亮现,真是令我不仅感动,而是倍觉荣幸之至。

陈忠实二00七年七月。

 

////////////////////

选照片数张于后:

一、头三张



 

 

    二、尾三张

 

 

 

三、红武书第一张及局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049-229559.html

上一篇:夫子书苑记
下一篇:暮春题红枫
收藏 IP: .*| 热度|

16 张志东 刘玉平 郑融 吴雄斌 鲍博 刘进平 曹广福 王安邦 钟炳 周春雷 陈国文 马丽丹 刘秀群 徐会会 蔣勁松 陈湘明

发表评论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