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释放自然力,草原现生机

已有 6777 次阅读 2007-5-21 22:42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释放自然力,草原现生机
《人民日报》记者刘毅

        2000年11月,为治理日益严重的土地荒漠化问题,中国科学院启动了“西部行动计划”,分别在内蒙古草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新疆荒漠、岷江上游设计了5个项目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韩兴国研究员、蒋高明、董鸣、李凌浩、白永飞等科研人员,在多伦县、正蓝旗和白音锡勒牧场建立3个试验示范区,旨在为草原地区风沙环境的综合治理探索可行之路。
       巴音胡舒嘎查(村)试区位于内蒙古正蓝旗内,这个村人口72户,310牧民, 土地12.6万亩,属典型的浑善达克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是离北京最大的沙尘源,既有裸露的沙丘,又有严重退化的草地。五年来,项目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生态与社会效应。科学家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减少牲畜压力,释放自然力。植物所研究人员用围网将4万亩严重退化的草场封育起来,并组织专人每天骑马巡逻,防止牲口进入破坏。试验当年(2001年),恢复好的草长到80-140厘米;最高产草量每亩为5300斤(鲜重);2002年,植被总盖度达60%,与对照(未保护)相比,固定沙丘提高了近3.8倍,沙丘低地的群落生物量分别提高9倍。2003年,滩地草丛最高达1.85米, 生物量超过6500斤/亩(鲜重)。.牧民由每户每年买2万斤干草,到每户分到7万斤干草,从此牧草出现了富裕。植被组成方面,恢复前固定沙地以冷蒿、糙隐子草和寸草苔等为主,2年后冰草、木地肤等占优势;沙丘低地群落的优势植被由羊草、披碱草等取代了灰绿藜和尖头叶藜等。野生动物方面,野兔、狐狸、大雁、灰鹤甚至狼又回到了这片久违的土地。“草的高度到了五六十年代的水平,我小时侯看到的草就是这个样子的!”,时任正蓝旗党委书记、现任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委书记、正蓝旗出生的斯琴毕力格对采访的中央电视台记者感慨地说。
        对于榆树疏林种群,围封保护同样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围封保护两年后,科研人员调查围封保护区与对照区蓝旗榆种群的种龄结构发现,两类区域种群中0-10年生龄级种群数量呈现出显著差别。试验区沙地榆幼树丰富,平均达到1.8株/m2,特别是当年生实生苗数量最多,达到7株/m2,其中固定沙丘的阴坡的坡基处,聚集着的当年幼苗,可以高达158株/m2。可见只要保护,都可以发育成稀树疏林,因为浑善达克的榆树没有一棵是人栽的。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也采取了人工造林阻挡沙尘暴的做法,实践证明这种措施是失败的,投资10万元种植的防护林都死了,变成了牧民的柴火;飞机播种的许多种子最终也没有竞争国本地的植物,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由此,他们得出结论,在浑善达克这样的沙地,种树不如保树,种草不如护草。保护对于沙地榆树疏林草地景观的恢复是非常有效的。中国的其它三大沙地,如科尔沁、毛乌素、呼伦贝尔完全可以采取类似的做法恢复,与浑善达克沙地一起,四大沙地约占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60%个英国,利用自然力恢复是最直接和最经济的做法。

 

 

 尽管2005年浑善达克年降水量只有历史平均水平的60%,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试验

地里草的高度依然保持在上世纪60年代水平,试验前这里是严重退化的沙地(蒋高明摄影)

          第二,人工种植高效饲料,保证牲畜的“口粮”。天然草原保护后,牲口的饲料随成问题。为解决这个矛盾,蒋高明他们在村子里种下了1000多亩(约占该村总土地面积的1%)高产英红玉米(亩产3000-5000公斤/亩鲜重),解决牲口春季的喂养问题。产出的玉米秸杆不仅满足了村里7000多头牲畜的越冬“口粮”,牲口吃不完的还可以制作成青储饲料,解决春季喂养问题。结合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牧民游牧的实践,他们提出,在已经严重退化的土地上实行禁耕,禁牧,让其自然恢复,而牧民饲养牲畜所需要的饲料则在少量的小范围的人工高效地上进行生产,从而使大面积的天然草地获得喘息,自然修复。他们把这称为“以地养地”模式, 又称“十分之一递减”模式,具体含义是:种植1亩人工饲草料地,可使50-100亩退化沙地草地得到恢复。
        第三,改变牧民的生产方式,运用高效的公司机制使土地升值。在科学家的帮助和参与下,他们成立了“正蓝旗浑善达克生态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内蒙古相关政策建立的一个生态特色产业基地。嘎查以土地、草场等折价入股,股权占75%,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3名项目执行专家蒋高明、李永庚、高雷明等以技术、科技等无形资产入股,股权占20%,正蓝旗科技中介机构以管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作价入股,股权占5%。公司主要经营草产业、乳产业、肉毛产业、蔬菜种植、草原养禽、生态旅游、交通运输等。每年生态恢复净赚的700多万斤可以持续地使牧民受益,逐步使牧民的生产形成专业化分工,逐步实现“夏天看草、秋天打草、冬春天防止沙尘暴”的生态与生产良好性循环。该公司运转两年后,该嘎查的人均收入由2400元提高到3500元。
        第四,提高牧民后代的教育水平,逐步实现教育或就业“移民”。在牧区,由于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一般以个旗县只有1-2个小学,这样牧民的孩子从小就在外地住校读书,花费是很大的,约占牧民收入的30%-50%。即使如此,这个投入风险也是很大的,孩子们往往上到初中就辍学不念了,造成了青年一代牧民不能离土,回乡后依然沿用父辈的传统放牧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压力。针对这样情况,科学家们鼓励中学生坚持考上大学,在科学家们尤其是来牧民家工作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以及来实习的各重点高校(如北京大学等)学生和重点中学(如北京四中等)的影响和帮助下,巴音胡舒嘎查考上大学的人数逐年增加,2005年全嘎查5人考上大学,是当地嘎查中最多的。牧民那森乌日图家的三个孩子中,老大满达拉图是嘎查有史以来第一位大学生, 现在是内蒙古农业大学四年级学生;18岁的二儿子呼和图格在锡林浩特市(盟政府所在地)读高中;15岁的小女儿呼和牧其尔今年考上了锡林郭勒盟重点高中。这样,该牧户几年后将变成牧区文化素质很高的家庭,这些孩子将来就业主要在城市里,其物质与文化水平将随着教育“移民”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困扰国家的生态治理问题将由牧民后代自身素质的提高迎韧而解。
        2005年8月20~22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组织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石元春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等6名专家现场考察了巴音胡舒嘎查试验示范区。9月5~7日,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委员杨邦杰、秘书长曹鸿铭、农业部畜牧业司助理巡视员李书民等5名领导对该示范区也进行了实地调查。尽管2005年大旱,外面的草长势不好,可中科院植物所实验地里的草从齐腰深到一人深,更难得的是,专家们现场看到了野生动物如狍子、野兔、灰鹤、沙鸡以及多种水鸟,看到了堪与非洲“萨王那”媲美的沙地榆稀树疏林草原景观;另外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十分明显。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2294.html

上一篇:干旱区造林当叫停
下一篇:警惕“绿色荒漠”
收藏 IP: .*| 热度|

1 高建国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