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撼心灵的“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展(
黄安年文
应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之邀,
1960年8月生于上海的丁和先生,在冯其庸先生的指导下,四年中十三次进疆,二次穿越罗布泊,并走完由西安至印度那烂陀的玄奘取经之路全程,由新疆出境,经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最终抵达玄奘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行程中,丁和以8X10画幅相机寻觅、考证、赏析历史文化遗产,记录了1300多年前玄奘西行的艰辛历程,并以巨幅影像奉献给观众。
与此同时,文化艺术出版社于今年5月出版了《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精选了近90幅兼及历史与当今题材的高清晰度照片,《寻访影纪》分西行篇、域外篇和东归篇,冯其庸先生为“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展写序(授书代序),在《序》中,冯先生深情地写道:“玄奘大师西天取经之路,一千多年来研究的人虽然不少,但全程贯通亲身实践的人,却闻所未闻。丁和先生以惊人的毅力,尽十年之功,最后於二00六年,从长安出发,穿西域取经古道,经中亚五国而抵印度那烂陀寺等地,亲身经历了西天取经的全程,仅就这一壮举,已足令人敬佩。
但更令人赞叹不已的,是他举世无双的警人的摄影巨作。二00五年,我曾亲身与他一起从米兰进入罗布泊、楼兰,经龙城,白龙堆、三陇沙,入玉门关至敦煌而归共十七天,而他身背巨大而沉重的相机包,不断出没於沙海和雅丹危峰之间,令人感到宛如当代玄奘,他摄取的这些独特的镜头,也使人感到有如神助。其实这是他的精诚所至,是他精益求精,无休止地追求进步的结果。他为了取得更理想的镜头,竟在罗布泊、楼兰过春节,竟能在火升交河城拍摄到“雪压交河”的奇境,其实他不是用相机来拍摄,而是用生命来创作的!他去中亚五国至印度的警与险,也是常人所不堪设想的,但他竟然登危履险获取了警人的历史性的成果回来。这些历史性的历史巨作,用任何赞语,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广大群众的眼睛和心灵,才能观照无遗,凝神妙合,因此,我不再辞赘。”
《丁和寻访影纪》展的内容和《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是一致的,由于展是的画面巨大而逼真,给人的震撼尤为凸显,我看到展厅中有人将《丁和寻访影纪》和展室内容遂对照。展馆设在首都博物馆,该馆馆长郭晓凌教授是我的好友,他告诉我该馆堪称亚洲第一,我们和杜春耕夫妇及张书才研究员一行,都没有来过首都博物馆,所以我们提前近一个小时来等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一些展室,感到首都博物馆在和国际接轨方面已经大大缩短了差距。
展览的开幕式简短而隆重,各方面的专家高度赞扬了丁和的玄奘取经之路寻访影纪,在参观后的座谈会又进一步畅所欲言,晚宴上还一致赞颂丁和先生的艺术成就。在我看来,丁先生的影展和作品,确实是震撼心灵的。这边不仅是由于作品的内容具有重大的历史、社会文化、中外关系、宗教、西域地貌风光的意义;而且作品显示了丁先生在当代条件下实践玄奘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的精神,历经四年13次终于取得了胜利;还在于摄影设备、技术、摄影画册、展品技术堪称一流,因为在当代摄影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参观影展前我们收到了活动组织者以特快专递送来的《流沙梦痕——丁和西域艺术影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定价960元)和《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相比之下,后者更加突出了社会历史人文的内涵,从而给人们以更多的启示。
附图:一下照片均为笔者所摄,《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照片说明,请见展品或摄影册。
1.上图为《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封面。
2-3.上图为《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冯其庸代序。
4.上图为冯其庸先生在楼兰诗赠丁和。
5.上图为首都博物馆外景。
6.上图为《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展开幕式大厅。
7.上图为吕启祥在签到薄上签名。
8.上图为《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展开幕式主席台。
9.上图为冯其庸先生在《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展开幕式上致词。
10.上图为丁和先生在《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展开幕式上致词。
11.上图为《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之一。
12.上图为《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之一。
13.上图为《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之一。
14.上图为《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之一。
15.上图为《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之一。
16.上图为《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之一。
17.上图为《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之一。
18.上图为《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之一。
19.上图为《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之一。
20.上图为《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之一。
21.上图为《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之一。
22.上图为《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之一。
23.上图为《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之一。
24.上图为《玄奘取经之路--丁和寻访影纪》之一。
25.上图为丁和先生在摄影研讨会上的发言。
26.上图为冯其庸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张庆善副院长、丁和先生在摄影研讨会上。
27.上图为丁和先生在招待宴会上的发言。
28.上图为丁和先生和冯其庸先生在招待宴会上举杯祝酒。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