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langyu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langyu

博文

人心若镜

已有 3819 次阅读 2009-3-29 16:10 |个人分类:林中路|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镜子现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多为物质使用层面上之用,在这里我不谈镜子的物质组成和实际的运用价值。我仅此谈下人心三种不可少之镜:  道德之镜,那耳喀索斯式的对镜自恋,以及玄想之镜。

        关于道德之镜,我国古已有之,相传公园5000年的黄帝为了阻止当时民众之间的喜好女色而抢婚的现状,特意娶了品德娴淑,性情温柔敦厚,勤劳恬静,但相貌丑陋的女子(即嫫母)为第四妻子,并指出“重美貌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轻色者,才是真贤”。一个当时最高的领袖以身作范,将德看作人美的最高标准,实乃很值得嘉奖。并且因为嫫母很丑,去水边照镜多有羞耻之心,在一次意外的出去时候,发现了一个明光闪闪的石片,能够照出自己的模样,这样她就再次的打磨并将其珍藏,当作自己偷偷照镜的工具,以避免旁人和外人的耻笑,这样她拥有了第一面镜子,但最终还是被皇帝发现了,皇帝没有责怪她私藏东西,反而夸奖她立了一个大功,于是石镜变被推广使用起来。这也就是古书《物原》上说的“轩辕作镜”,《轩辕内传》上也记载说“帝会王母,铸镜十二,随用而用。”《述异》这本书上也说:“饶州旧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可见也许人类使用的第一面镜子的确是由轩辕时期制作,即使不是真实的历史考证,就算是个神话传说,我们也可以从这面镜子的诞生中来思考很多东西。人类第一面镜子的诞生是与道德重视分不开的,假如没有黄帝对道德的重视,人类也就不可能留下轩辕之道德镜的美传。人类镜子的诞生尚且如此,那么人类是不是在日后镜子的使用和发展中将发扬美德贯穿下去呢?答案毋庸质疑,人类道德之镜应当高悬。
       

         关于那耳咯索斯的自恋之镜,是这么说的:那咯索斯是个英俊的男子,他极端的自负和高傲,他极其的热爱自己,对于别人自己很少恋爱,于是很多对他青睐的美女被拒之门外,于是很多人都说他的坏话,说他冷漠高傲不懂得体恤他人,有认为自己超过神者之能力,诸如此类的等等。于是上帝变听信了谗言,施与他阿佛罗忒式的诅咒,使得他永远找不到与自己心灵契合的女子,只能爱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于是他觉得自己只能在诅咒施法下爱上自己的倒影,只能与倒影为伴,百般痛苦,于是含恨而死。在埋葬他的地方长出很多洁白的小花,因起在水边长出,并且是崇尚灵魂契合的洁白和纯洁而死亡,故称那耳喀索斯(又名水仙花)。灵魂是自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和信守,如果坚定了自己正确和操守的方向,何又让精神和灵魂之境向懦弱的软弱妥协,爱情不能迁就,事业同样,文化也一样。如果自己清晰的明白自己的心灵之镜,尽量的寻找和等待与自己心灵相吻合相契合的物或者人来出现,不能半道刹车,欲前却退,即使等不到,也不要放弃,活着就要有这骨自恋的劲,不能出卖灵魂。

        对于玄想之镜,很多人不以为然,在现代化的快节奏和物质利益和消费至上的社会中,谈玄想实乃没有什么价值。私下却以为,正是他们不屑于思考玄想之镜,所以他们变陷入了玄想的悖论和混乱中。庄子曾说“用心若镜”,也就是说人的心要像镜子一样,既能照射万物又能不存在万物之形,既不主动逢迎又不有意逃避,应万物而不累于万物,知智而不系于智。可见,在真正玄想后人心的镜子是最可贵的,可以说真正达到了出世与入世、个人与他人、偶然与必然、迷茫与清澄的统一,从而过着不拘泥于形式,而得天道自由的徜徉之境。庄子之境很深,也许渺小的我们都不敢窥探,我们想避开某个过程而进入庄子之境的结果,却往往不能如愿以偿。柏拉图说人要追求理念世界,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托马斯阿奎那说人要在执意的迷途中找到信仰的道路,康德说人要做个有实践理性思维和判断力的人,尼采说人要重估一切价值,黑格尔说人要找到一条走向心灵和绝对精神之路,海德格尔说人要在清澄的褒真和明晰中诗意的栖居。。诸如此类的追求还很多,和庄子追求的用心若镜在某中程度上也有很大的相通之处。人,无非为了自己生存的有意义有价值,但达到这样的路途是艰辛的,人在其中要经历太多的心灵的磨难和毅力的考验,在这过程中认真对待自己曾经出现的任何一丝念头,并在有无之境中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揪窥人心之境,实乃多多,以上只是众多沙砾中很渺小的一粒尘沙,纵使力量很渺小,但终将堆砌成含量甚重的沙丘,从而形成一道美丽的沙漠上的风景。切记,玄想不可少,想少少不了;灵魂不可抛,坚守实可贵;追求千千万,尚德最重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6235-223202.html

上一篇:七心看知识分子
下一篇:《水调歌头》贺清水直人君开博一周年
收藏 IP: .*| 热度|

6 赵星 张志东 郑融 陈绥阳 杨秀海 杨芳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