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语魅力与人才回归(外二则)
武夷山
母语魅力与人才回归
诗人、浙大数学教授蔡天新在《数字和玫瑰》(三联书店,2003)的343页说:
目前中国中、小学和大学的语文课本里缺乏既生动有趣又有现代意义的文字,使年轻人对母语逐渐疏离,我认为这是造成大批留学生不假思索滞留海外的重要原因。
博主:也许我孤陋寡闻,这是我读到过的用语言文字的魅力来解释人才外流的唯一观点。是否真是这样,当然需要社会调查才能佐证。我个人的猜测是这样的:滞留国外者,未必是由于对母语的疏离;但在选择归国者的群体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是对母语很有感情的。我记得海归学者汪丁丁说过:尽管自己英语很好,但还是感觉用中文写东西才舒服。拿我本人来说,在未留过学的中国老百姓中英语算是好的,但我从来没有起过出国留学并争取在国外呆下去的念头,一丝一毫的念头都没有。原因很简单,与爱国主义无丝毫关系:我必须处在中国文化、中国语言的环境中才会感到自在与愉快。
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哲学上的差异
胡海波、孙璟涛在《反思“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前提性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博主转引自《新华文摘》2003年第3期)一文中对比了西方人与中国人的一些特征:
西方人惊异于世界与中国人注重于生命的哲学问题;
西方人为世界秩序立法之“理”与中国人为自己安身立命之“道”的价值取向;
西方人追求“终极本体”与中国人讲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原则;
西方人善于逻辑分析与中国人长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爱智与中国人修心的哲学理念;
西方人概念明晰与中国人话语隐喻的哲学表达方式。
博主:我觉得以上概括还是不错的。但我对迄今为止的所有中西比较研究都不满的是,比较者总是把西方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实,英美、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相互之间有相当大的差异,决不是铁板一块。
判断内外行的试金石
赵红州、蒋国华的《在科学交叉处探索科学》(红旗出版社,2002)的311页说:
在1550-1670(牛顿时代),如果把创造力有效系数定作1,实验装备系数只有其3.86%, 图书情报的有效系数只有0.76%。到了当代科学(1900-1960),实验装备系数是创造系数的1282倍,图书情报是240倍。这两个时代相比,实验装备的相对有效系数增加了四个数量级(3.3213 X 1014),图书情报的相对有效系数增加了5个数量级 ( 3.1629 X 105)。
博主:遗憾的是,已经21世纪了,我国仍有一帮人不重视图书情报。想识别一个大学校长和科研所长是不是内行,不很容易;但若这位校长或所长不重视图书情报,则是百分之百的外行!没跑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