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和粮食困扰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oluo 喜欢往地里跑,看农民浇水种庄稼。

博文

抗旱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精选

已有 7257 次阅读 2009-2-15 11:3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黄河, 抗旱, 引黄灌区

抗旱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罗毅
 
2008年入冬以来,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发生严重旱情,降水量异常偏少,遭遇30-5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并且旱情仍在持续发展。此次旱情持续时间长,受旱范围广,影响程度重,夏粮高产面临多年少有的、极其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河南山东两省的引黄灌区,面积5492万亩,范围涉及82县市,集中连片规模最大,图1。冬小麦为主要农作物。长期以来,由于水资源条件相对优越,是重要的冬小麦高产区,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2008年冬小麦播种以来,降水稀少,也遭遇了十分严重的干旱。
 
2007年6月到2008年6月,本研究小组前后历时一年,遍及河南、山东两省82县市,行程12000公里,对灌区内耕地,种植制度,灌溉制度和灌水技术,水资源情况,蓄水、配水工程设施情况,作物种植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了全面问卷调查和土壤取样,获得大量一手资料,图2。
 
2009年2月上旬,本研究小组又深入黄河下游第二大引黄灌区山东省潘庄灌区对农作物旱情和抗旱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
 
根据考察情况来看,引黄灌区干旱问题严重但抗旱能力不足。原因较多,最为突出的归纳有如下几点:
 
 
一、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退化、废弃严重,抗旱硬件能力不足
 
从黄河干流引水,经过干、支、斗、农、毛渠各级输水渠道和节制闸将水配送到田间,通过一定的灌水方式,给作物供水。这是灌区正常运转的基本硬件设施。据统计,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河南引黄灌区干支渠共计4153公里,山东引黄灌区干支渠共计17599公里,以及大量的涵闸设施。这些工程的绝大部分,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大集体时代,由国家和集体投入,农民投工投劳,通过群众运动的形式,经过数十年努力建设起来并由国家和地方政府以集体的形式维护管理。但是,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生产管理组织形式发生变化等系列原因,灌区水利工程设施继续建设、维护、管理中出现诸多问题,工程老化、退化、废弃严重,硬件能力退化。据不完全统计,大型灌区建筑物老化失修的占28-42%,渠道老化占38-70%。大量建筑物和渠道废弃。尚存的工程中,配套不全,大部分灌区只有干、支渠,而斗、农渠不全,田间沟畦规格极不规范,有些灌区支渠也不配套,并且渠道衬砌率很低, 水资源利用系数低于0.5。引黄灌区严重萎缩。图3-10。
 
  
 二、灌水技术落后,节水抗旱技术能力不足
 
在整个黄河下游灌区十分普遍的采用输水软管从河渠中或井中抽水、输水到田间进行漫灌,图11-14。联产承包,分田到户。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户均耕地面积限于6.0亩左右,各户的土地呈长条畦中的得分割条块状,为软管输水、分户畦灌创造了条件。这也是在广大的引黄灌区中所见的最为普遍的节水灌溉方式,尽管畦田的规格主要服从于地块分配的需要而并不一定符合“小畦灌”的技术规范。亦有发现斗农渠衬砌高输水效率,除个别小型灌区例如河南省武嘉灌区(灌溉面积30万亩)做得较好外,在整个下游灌区(5000万亩)的其它地方只能零星见到规模很小的示范样板。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在灌区中十分鲜见。缺乏经济、适用、方便、耐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是主要原因。
 
  
三、农民抗旱积极性不高,组织抗旱困难
 
在国家层面上,首要保证的是我国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在作为粮食生产者的农民层面上,首先考虑的是生产效益。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扣除直接生产成本,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每亩每年平均获利836元(按小麦+玉米综合售价1.5元/公斤计算)。黄河下游引水灌区的人均耕地面积1.26亩,每年种植毛收益约合1025元/人。进一步考虑人均留足口粮后出售粮食所得收入只有713元/人。但是这是不计劳动力成本、不缴农业税费情况下的结果。外出务工日工资水平在30-100元/人,最低水平情况下,1-2月的务工净收益就可以超出务农的年收益,所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抗旱人力缺乏。粮食单价较低,抗旱增产,但是收益增加不明显。联产承包,以家庭为生产单元,抗寒技术设施能力也不足。因此,农民抗旱的积极性不高。
 
 
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层面上,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组织抗旱,但是,这种大范围的严重干旱事件和其它的灾害事件有所不同,由于水资源条件限制和抗旱硬件能力建设不足,显得“远水不解近渴”。在农业用水户层次层面上,有效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有些地方虽然成立了用水者协会,所起作用仍然十分有限。
 
  
另外一个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是:
 
四、地表水污染严重,加剧了灌溉水资源短缺局面,严重影响食品安全
 
灌区范围内工业与城市的迅速发展,小规模、高污染的企业发展很快,废水处理能力不足,大量污水经简单处理或未经处理直接入河入渠,“有水皆污”,图15-25。水质污染严重影响灌溉,形成农作物“不灌旱死,灌则毒死”的困难局面,图26-27。
 
 
 
纵观上述问题,要建立长期的抵御干旱的能力,首要问题就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基础建设,提高长期抗旱能力。改革开放30年来,黄河下游引水灌区的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太多,问题很大,严重影响本地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抵御干旱灾害。当前,我国投入巨额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发展,是灌区农田水利发展的一个契机,政府要充分考虑、安排充足资金加强灌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包括水源地、调蓄系统、输配水系统、田间工程、灌溉技术等一体化的硬件设施和技术推广。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让建设资金落实到实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灌区农田水利建设的一次大的飞跃,从根本上解决长期抵御干旱灾害的能力问题。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应该将抗旱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来抓。抗旱能力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从数量、质量上解决水资源问题,从工程措施上解决灌溉水的调蓄、输配问题,“价格便宜,省水省力,实用耐用的节水灌溉技术”研发和推广问题,灌溉管理政策、体制创新等问题,都是没有办法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不断建设、完善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灌区农田水利建设需要的巨额资金,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作保证。因此,抗旱必须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从资金、政策、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入手,常抓不懈,才有望形成长期抵御干旱的能力。 


图1 黄河流域及下游沿黄灌区分布情况

图2 黄河下游沿黄灌区考察

图3  渠道老化退化废弃情况
图4 渠道老化退化废弃情况

图5  渠道老化退化废弃情况

图6  渠道老化退化废弃情况

图7  渠道老化退化废弃情况

图8  渠道老化退化废弃情况

图9  渠道老化退化废弃情况

图10  渠道老化退化废弃情况

图11  软管输水

图12  软管输水

图13  软管输水

图14  软管输水

图15 地表水污染

图16 地表水污染

图17 地表水污染

图18地表水污染

图19 地表水污染

图20 地表水污染

图21 地表水污染

图22 地表水污染

图23 地表水污染

图24 地表水污染

图25 地表水污染
图26  污水灌溉

图27  污水灌溉

图28  麦苗受旱严重,分蘖严重不足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72-215133.html


下一篇:粮食收益过低不是"关键"
收藏 IP: .*| 热度|

4 高建国 蒋高明 陈吉球 毛克彪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