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慢病预防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pzhao 推广科学验证了的、数据驱动型健康维护方法—调膳食、改菌群、消炎症、降三高、减体 ...

博文

肥胖十万个为什么(第一辑) 精选

已有 7967 次阅读 2009-2-7 08:42 |个人分类:肠道菌与健康|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肥胖”十万个为什么(第一辑)?
上海交大 赵立平
 
为什么人会得肥胖症?
肥胖在过去不被看作一种病,反而是“发福”,是家境殷实,社会地位高的象征。但是,大量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以内脏大量堆积脂肪为特征的中心性肥胖(俗称“将军肚”)是一种病理状态,也是糖尿病、冠心病和大肠癌、乳腺癌等的高危因素。
最新肠道元基因组研究表明,肥胖其实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不当饮食破坏肠道菌群结构以后,增加了肠道内的病菌的数量,减少了肠壁上的有保护性作用的有益菌的数量,造成进入血液的病菌抗原升高,超过肝脏的解毒能力后,诱发免疫反应,主要是刺激巨噬细胞等天然免疫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炎性因子在体内弥散,破坏人体的各种系统,最后导致不同的慢性病。
因此,肥胖者体内存在着低度的、全身性的慢性炎症,这既是促使脂肪细胞肥大形成肥胖的原因,也是造成各种慢性病的主要诱发因素。这种慢性炎症一般先从肠道开始,大量的被激活的巨噬细胞会促使脂肪在内脏堆积,然后藏在这些脂肪组织中,分泌大量炎性因子。因此,有“将军肚”的人,其免疫系统一直在攻击自己的身体。10年、20年、30年后总有被打垮的那一天。
 
为什么胖人吃得多?
胖人的饭量都是很大的,我自己原来90公斤时的饭量至少是现在的3倍。而胖人不喜欢动,几乎没有什么体力消耗。如果计算一下每天摄入的食物的总热量和消耗的热量,会发现摄入的热量远远大于身体的消耗。而胖人的体重并不是永远在增加,往往会在一定的时间里保持稳定。这就意味着有很大一部分热量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现在已经清楚了,多余的营养进入结肠,培养了大量的细菌,然后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因此,胖人的体内细菌的生长量超过健康人,是一种菌群过度生长症。
请各位胖友以后吃饭时,要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么多丰富而容易消化的营养吗?我到底在替谁吃饭?“为谁辛苦?为谁忙?”
 
为什么胖人排气臭?
    胖人肠道排气臭,有时甚至是臭气熏天。这是因为胖人肠道排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吲哚和硫化氢。这些气体具有腐蚀性和致癌作用,是结肠中的条件致病菌在发酵利用大量的动物蛋白和脂肪以后产生的。这也是胖人癌症发生率高的原因。
 
为什么胖人不耐饿?
    最新研究表明,人的肠道里有一个基因,叫Fiaf。这是一个饥饿诱导表达的基因。它像一个开关一样,可以把燃烧脂肪需要的基因都打开。当我们饥饿时,这个基因就开始工作,激活脂肪酸氧化的途径,我们可以消耗储存的脂肪来获得能量。但是,有些肠道菌可以把这个基因关闭,结果即使在饥饿状态下,我们也不能消耗储存的脂肪来获得能量。因此,胖人的能量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肠道菌控制的。不把这些坏细菌清理出去,想减肥是十分困难的。
 
为什么胖人吃肉会“上瘾”?
    胖人往往爱吃肉,甚至是“嗜肉如命”。一天不吃肉,就浑身难受,不自在。这也是肠道菌在作怪。吃肉多的人,肠道里培养了大量的“吃肉菌”。这些“吃肉菌”很多是条件致病菌。其细胞表面的抗原可以刺激人的免疫细胞分泌炎性因子,造成炎性反应。如果不吃肉,这些“吃肉菌”因为营养不够就大量死亡,把很多抗原释放到血液里,人的炎性反应就会升高。大家知道,手上有个伤口发炎后,会红肿、疼痛、发热。这是炎性因子在伤口附近浓度升高,攻击人的细胞造成的。设想一下,如果这些炎性因子在血液里浓度升高,就会让全身的细胞都不得安宁,你的全身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红肿、疼痛和发热的感觉。当然会非常难受。如果赶紧吃些肉,这些条件致病菌停止过量死亡,你的炎性反应会减弱,感觉就会舒服一些。这就是胖人为什么非吃肉不可的道理。
少吃,甚至不吃动物性食品是减肥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很少有胖友能坚持下来,原因是你的肠道菌让你吃肉上瘾。最难过的是前两周,大量吃肉菌死亡,造成体内炎性反应升高,浑身难受,很难坚持下来。明白了是肠道菌在作怪的道理,你可能就增加了不吃肉的决心!
各位胖友,要与自己肠道里的“吃肉菌”做斗争!要有毅力!停止吃一切动物性食品!再配合可以调理菌群结构的饮食,你一定能成功地把自己的身体从那些坏细菌的手里夺回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61-213323.html

上一篇:别让“慢性炎症”陪着你慢慢变老
下一篇:天使从哪里来?如何留住她们?
收藏 IP: .*| 热度|

1 刘秀红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31 0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