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大白果几块钱一斤?

已有 8933 次阅读 2008-12-27 11:19 |个人分类:民生问题小议(08A)|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价格, 大白果

大白果几块钱一斤?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1227日发布

 

前几天我在天通苑最大的农贸市场蓝桥新市场购买了白果104,我怕质量有问题买了两斤,回家在微波炉加热一分钟,十分可口,质量上乘。白果具有保健作用,适量加热食用效果甚佳。此事在昨天支部会上偶尔提起,引发哗然,“怎么这么便宜”,“是否搞错”,“质量有没有问题?”我说本人耳聪目明,还到不了搞错的程度,只因住在城乡结合部价格和城里不同属于正常。他们告诉我,在北师大门口农科院的价格是每斤10,而在金五星农贸市场里每斤5元。价格相距很大,于是纷纷委托我代购,说干脆你拿个大麻袋买来后,肯定会分摊一空的。为了确认价格便宜无误,今天上午我再次来到农贸市场,肯定几处价格均为10元四斤,并没有因为周末提价。

 

对于退休教师来说,精打细算是种美德,看来靠银发浪潮群体来拉动消费是困难的。

 

 

附网上一片报道:

银杏果的保健作用和食疗方法

http://www.86yx.cn2007-05-22 10:02:45中国银杏在线

 中国银杏在线 报道银杏果俗称白果,它由肉质外种皮、骨质中种皮、膜质内种皮、种仁组成。可以煮或炒食,有祛痰、止咳、润肺、定喘等功效,但大量进食后可引起中毒。白果内含有氢氰酸毒素,毒性很强,遇热后毒性减小,故生食更易中毒。一般中毒剂量为10-50颗,中毒症状发生在进食白果后1-12小时。为预防白果中毒,不宜多吃更不宜生吃白果。本病多见于儿童。

什么原因引起银杏中毒(白果中毒)

本病系因大量生食或食未经熟透的白果,而白果内含有氢氰酸毒素所致

 

它们都有不同的药用价值,这里着重价绍银杏果仁的医疗保健作用。据《本草纲目》记载:“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现代科学证明:银杏种仁有抗大肠杆菌、白喉杆菌、葡萄球菌、结核杆菌、链球菌的作用。中医素以银杏种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肺结核、白带、淋浊、遗精等疾病。银杏种仁还有祛斑平皱,治疗疮、癣的作用。咳嗽痰稀患者,用银杏种仁30克、冰糖15克煎水服,日服2次,半月可愈;儿童遗尿症,用银杏种核 5粒煨熟,每晚睡前取仁服,半月可见效。

 

银杏的种子,除去淡黄色的外种皮后,坚硬的种壳(中种皮)白色,故称白果。白果的可食部分为种仁,种仁胚乳肉质,味腻甜略苦。白果种鲜嫩,生食熟食均可,生食味清香,肉脆,但内种皮难剥,吃多易中毒,因此生食很少,熟食较多。白果带壳炒熟后,剥壳去内种皮,食其种仁,柔软清香,非常可口;白果种仁还可作菜肴佐料,在日本、美国的餐厅,副食品店都有白果凉拌菜及副食品出售。我国宋代白果已广泛用于享饪,多与猪、羊、牛、及禽、蛋类食物相配,采用炒、蒸、煨、炖、焖、烩、烧、熘等多种享饪方法,制成美味佳肴,如银杏蒸鸡蛋,银杏熘子鸡,银杏全鸭等,近来山东曲阜国际旅行社和北京孔膳堂的厨们,又精工巧制出肯特色的名菜“熊猫闻银杏”,此菜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使进食者欣赏到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此外,白果也可制作罐头、月饼、点心、加工成酒类、饮料等珍馔品种供人们食用。前面已述,由于白果种仁含有白果酸,白果酚、白果醇等有毒物质,故每次吃白果不宜过多,否则会引起中毒。为了防止中毒,在煮白果果,锅盖不要盖得不紧,而且一定要把白果煮得熟透,让毒素挥发,未熟透的不要吃。

 

白果的药用价值很高。据《本草纲目》记载:“熟食温肺、益气、定喇、缩小便、止白虫;生食降痰,消毒杀虫”。中医素以白果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肺结核、白带、淋虫、遗精等疾病。例如:哮喘咳嗽,痰稀的患者,可用白果仁30克,冰糖15克,水煎至种仁熟透连渣服,每天12次;儿童遗尿,取白果5 个,连壳煨熟,取仁虼,每晚睡前一次吃光;肺结核病人可将白果去壳取仁,浸于鱼肝油中,半年后可用服,饭前一次,每天3次,连服13个月可痊愈;指把生白果肉浆涂擦在患处可以去疱平皱、除疥、毙虱、对治疗面部黑斑,癣疱也有一定的疗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白果有抗大肠杆菌、白喉杆菌、葡萄球菌、结核杆菌、链球菌的作用。

http://86yx.cn/info/yxwh/yxjz/2007/522/075221024531823228KE419KCAEK96.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5-207200.html

上一篇:历史学院四代同堂喜迎2009年
下一篇:学术娱乐化和学术政治化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