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吃惊京剧进课堂

已有 3897 次阅读 2008-3-8 10:01 |个人分类:随笔

吃惊京剧进课堂

 

黎在珣

 

尽管我对教育部教材编写方面专家和有关官员的学识一向不看好,但从陈吉德老师的博文中得知“教育部近日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在已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确定了15首京剧经典唱段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将15首京剧唱段安排在一至九各年级” ,我还是感到非常吃惊。

因为尽管教育部发言人说,很多学校误解了文件精神:把推广和要求给等同起来了,推广是一个含义,要求必须要这么做,推广是另外一个意思。但中国人目前还不具有把这两者区别开的能力和习惯

因为这一中国版的戏剧教育“全球化”又为戏剧树立了一堵墙。如果问:中国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我估计答案不一定是人口。因为中国的“墙”,不论是无形的,还是有形的,都让熟知它们的人瞠目结舌。就拿我们时常看到的显形墙来说吧:国家有万里长城,城市有城墙,单位有围墙;住宅小区有围墙,楼房单元和套间都有铁门(防盗门),甚至套间的每一个房间都有可以防盗的厚重的门,甚至房间里每一个橱柜和抽屉里都配有领先世界的防盗锁。这些林立的墙给我们带来的一个直接好处就是,在地球越来越小的同时,我们的心越来越远。在我们这个单一教育思维的环境里,在学生没有什么自主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现实世界里,教育部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无疑是树立了一堵防止青少年窥视其它戏剧的墙。而“墙文化”会造成文化的单纯防守性、自我封闭性。

因为文化的多样性就如同生物的多样化一样重要。虽然我们许多人也能够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的发展的里程碑”(罗素语),但大多停留在中华文明与其他国家文明的交流的认识上,而没有看到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弘扬,还离不了汉族文明与境内其他少数民族文明的交流互动这一层面。

因为京剧只是几大戏剧剧种之一。全国各地,经济多样,生存环境各异,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一,与之相应的文化特征相互迥异,又夺目迷人,如安徽的黄梅戏,江浙一带的越剧甚至评弹,广东的粤剧,河南的梆子戏,东北的二人转等。它们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而珍贵的组成部分,也是各地人民安身立命之所在及其身份与精神之所在。这些缤纷多彩的戏剧有各地人们的个性特征,还有各自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就如同中国人的民族性情,不表现在颐和园和故宫上,而是深邃而鲜明地体现在春节、中秋等民俗之中一样。我们怎么冒出让那么多青少年(现在是在10省市试点,以后极有可能在全国推广)齐唱京剧的荒诞之念呢?

因为京剧难唱。我把京剧称之为“贵族戏剧”。

在这个全球一体化兼多样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培养对自身文化上的自觉。什么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文化自觉当然也不是用某一种文化来统领或屏蔽其它文化。

附两则资料:

别让秦人后代疏远秦腔 "京剧进课堂"引发质疑

2008年02月28日 15:24 来源:西安晚报 发表评论

  让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都学会唱京剧,从今年开始,教育部在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江西、浙江、甘肃等10地区试点“京剧进课堂”。虽然这一试点在一些地区遭遇质疑,但却给我们陕西人带来了一些启示。

  质疑:京剧在南方“水土不服”

  “京剧进课堂”试点目前正遭遇“冰火两重天”。叫好的人认为,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普及,京剧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就应该发扬传承,而且“京剧进课堂”所选剧目也都是经过专家反复研讨的。这些称赞之声多来自京津地区,作为京剧艺术的“根据地”,这里原本就有众多票友和戏迷,可谓是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

越往南方,对“京剧进课堂”的质疑声越多。因为南方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戏,像上海人学沪剧、广东人学粤剧,都比学京剧要容易和亲近许多。京剧作为国粹,能否替代地方戏种进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课堂,就成了一个问题。而且除了京津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的中小学生学唱京剧,其师资也成问题,因为很多音乐老师都不会唱京剧,又何谈给学生教授?如果老师自己都对京剧不感兴趣,又怎能引领学生爱上这一国粹呢?“京剧进课堂”在南方地区的“水土不服”是显而易见的,遭遇质疑也就在所难免了。不过,好在这项工作只是试点,并非全面推广,这也就让“京剧进课堂”有了完善和补充的余地。

  启示:能否也让秦腔进课堂

  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陕西并未划在“京剧进课堂”的试点地区之列,但和包括京剧在内的传统戏种日渐衰落一样,陕西的秦腔也同样面临着戏迷匮乏的尴尬局面。我们不禁在想,比照“京剧进课堂”的模式,能否也让“秦腔进课堂”呢?

  同一问题,由不同人群回答,答案各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校长对记者说:“秦腔进课堂,本身没有什么不好,让更多的孩子了解本土文化艺术的魅力,是件好事。但这件事的操作难度有点大,如果因为老师教法不当而让学生厌烦了秦腔,实在是得不偿失。”

  知名戏剧导演何红星则对“秦腔进课堂”保持乐观态度:“只要给孩子一个戏剧环境,就可以让孩子喜欢上秦腔。”何红星执导的大型秦腔电视栏目《秦之声》已经多次举办过少儿戏迷比赛,他说:“这些小戏迷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登台能唱秦腔的小戏迷最小的也就五六岁,生长在陕西的人就是秦人,秦人就应该会唱秦腔。而且秦腔并不像一些人想得那么难唱,我们搞了几次大型秦腔晚会,每次结束时,上千名观众都一起高唱‘祖籍陕西韩城县’,大家都唱得有板有眼。所以,对于会说陕西话的孩子,唱秦腔并不是件难事。”

  呼吁:别让秦人后代疏远了秦腔

  当成年人在为中小学生制定“音乐课程表”的时候,孩子们又是怎样的反应呢?昨日放学时,记者就“秦腔进课堂”对我市南郊一所小学、一所中学的学生们进行了随机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对“秦腔”这个词语都感到很陌生,很多孩子从没有认真地听过一次秦腔表演,他们对“秦腔进课堂”的态度模棱两可,全听老师的安排。而一些中学生则对“秦腔进课堂”很不认可,认为秦腔是老年人的喜好,他们没有兴趣,但如果学校非要开设秦腔课他们也不反对。

  很多中小学生从未接触过秦腔,自然无从感受秦腔的精髓与魅力。秦人的后代如今渐渐疏远了秦腔,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实。曾经为大学生开设秦腔欣赏课的著名秦腔演员李小锋说:“别总要求孩子们会唱秦腔,在目前的状况下,这有点强人所难。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懂得欣赏秦腔,知道戏曲唱、念、做、打,知道生、旦、净、末、丑的扮相,学会欣赏才能有兴趣。我们老说兵马俑、羊肉泡、秦腔,这是代表陕西文化的。我到德国演出,曾经被请去专门给一所中学上秦腔鉴赏课,那堂课我从化装开始展示,一直到最后登台演出,完整地展现了秦腔表演的各个环节,很受德国学生的欢迎。现在很多孩子满脑子都是‘电脑’,头脑里压根儿就没有‘秦腔’这个词,这种现象不改变,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要亡羊补牢,给孩子们补上这一课。”记者 贾妍

 

对京剧负责,还是对孩子负责?

2008年02月25日 10:52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近期教育部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确定了15首曲目,并在10个省市区各选20所中小学进行试点。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开。

  教育部的用意是继承传统艺术从少年儿童抓起,但在此之前没有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未做科学调研,譬如,弘扬传统艺术应该以什么方式?哪些经典唱段合适孩子们演唱?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的孩子们还喜欢不喜欢京剧?

  这次教育部对传统艺术进教材采取的是指令性规定,我认为它是违背艺术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只有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符合儿童审美特性的艺术,才能让孩子们得到享受、从而陶冶性情,达到美育效果。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并针对儿童年龄阶段特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特别是传统民族艺术,还要“因地施教”。教育部希望通过自己制定的一部“标准”,就让全中国的孩子们人人会唱京剧,个个热爱传统艺术,无疑是一种越俎代庖的行为。最为人们不能理解的是,规定曲目中居然出现了许多充满文革色彩的样板戏内容,这会使人们作何感想与联想?

传统艺术精神不单是一段唱腔或唱词,而是某一个时代精神渲染下的一种情绪与精神状态。譬如清代主流京剧艺术内容多是忠孝节义,提倡功名利禄,稍涉民间哀怨,而文革内容则多是歌颂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曲调多雄壮昂扬。孩子们在还没有理解社会历史诸多背景之时,让他们盲目地练唱这些无益于身心健康与审美需要的曲调,只是对京剧负责,而不是对孩子们负责。我们因此追问一下,我们的艺术教育是对传统文化负责,还是要对孩子们负责呢?

  京剧这样的传统艺术如何进课堂,或者说如何进入孩子们艺术生活?

  一是要讲民族性与地域性,各个民族、各地区应该整理出适合孩子们唱与表演的艺术内容,由专家与家长们选定,通过媒体广泛征求意见后,方可以某种形式进入孩子们课堂或课余教材。孩子们学习民族民间的艺术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自发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的。

  二是让各地优秀民间艺术家、艺术传人、剧院剧团的艺术家成为学校艺术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进入学校艺术课堂,让这些专业或民间艺术家成为学校艺术团体的指导教师,也可以与学校一起办民族民间艺术培训班,使那些有兴趣的孩子在各地艺术家培训下,获得艺术特长。

  三是传统经典戏剧等多是成人内容,并不适合当代少年儿童,艺术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应为孩子创作既有传统韵味又适合儿童心理的新曲目,演唱时应与表演、内容相结合,使孩子获得艺术情境体验。

  总之,教育部应该更多地让各地的孩子认识到祖国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并能大致辨别、欣赏各地艺术,在向中小学生进行现代艺术教育的同时,重视各地民族民间艺术的介绍与欣赏、表演,使孩子们在美的教育中得到精神愉悦与才艺进步。艺术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才是教育的终极追求与目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 吴祚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17-17461.html

上一篇:从一个女模特的饮食说起
下一篇:什么阻碍了我们科技论文的引用率?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