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观念认为,衰老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但现代科学发现,衰老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生物过程,由多个因素共同驱动。老年科学是一个新兴领域,它致力于理解衰老的生物学机制。这项领域的研究基于一个核心原则:衰老是许多与年龄相关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2025年4月,国际顶级期刊《Cell》上发表了一篇重磅综述《From geroscience to precision geromedicine: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aging》,将衰老的标志物从12个扩展到了14个。这项由多位国际顶尖衰老研究专家共同完成的成果,标志着我们对衰老的理解进入了新阶段。具体包括:
1.基因组不稳定
细胞核(核DNA)和线粒体(线粒体DNA)中的遗传物质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累积损伤和突变。DNA是细胞的“蓝图”,蓝图的错误会导致细胞功能失常、癌变或死亡。
2.端粒损耗
染色体末端的保护性帽状结构(端粒)随着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细胞会停止分裂或死亡,导致组织再生能力下降。
3.表观遗传改变
不改变DNA序列,但影响基因“开关”的化学修饰(如DNA甲基化)发生变化。这会导致基因表达模式混乱,该表达的基因不表达,不该表达的却活跃了,破坏细胞身份和功能。
4.蛋白质稳态丧失
细胞清除和回收错误折叠或受损蛋白质的能力下降。导致有毒蛋白聚集物(如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淀粉样蛋白)堆积,破坏细胞功能。
5.自噬功能障碍
细胞“自我消化”回收损坏组件(如线粒体)的清理机制效率降低。细胞充满“垃圾”,能量代谢受阻,并引发炎症。
6.营养感应失调
感知营养(如葡萄糖和氨基酸)并作出代谢反应的核心信号通路(如胰岛素/IGF-1信号通路)失灵。导致代谢疾病(如糖尿病),并抑制自噬等有益过程。
7.线粒体功能障碍
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功能衰退,产能效率降低。导致能量不足、氧化应激增加,进一步损伤细胞。
8.细胞衰老
细胞进入一种不可逆的、僵化的“僵尸”状态,停止分裂但不会死亡。衰老细胞会分泌大量炎性因子(SASP),毒害周围的健康细胞,驱动慢性炎症。
9.干细胞耗竭
负责组织修复和再生的干细胞池逐渐枯竭或变得不活跃。导致组织器官的再生能力下降,无法应对损伤。
10.细胞间通讯改变
细胞之间传递信号(通过激素、神经递质等)的网络变得混乱。导致全身性的协调失灵,例如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和慢性炎症。
11.慢性炎症
全身持续存在低水平的、非特异性的炎症状态,与急性感染无关。是几乎所有年龄相关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同土壤。
12.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内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有害菌增多,有益菌减少。影响营养吸收、免疫系统,并可通过“肠-脑轴”等途径影响全身健康。
13.细胞外基质变化
细胞周围的支撑网络(ECM)变得僵硬或降解,失去弹性。影响细胞行为和组织功能,导致皮肤皱纹、器官纤维化等。研究发现,来自长寿动物裸鼹鼠的ECM成分可以延长小鼠的健康寿命。
14.心理社会隔离
与社会和情感联系逐渐脱离,感到孤独和压力。强烈的证据表明,心理社会隔离会慢性激活神经内分泌压力反应,增加患病风险和死亡率,满足作为衰老标志的所有科学标准。
目前市面上端粒与表观遗传(DNA甲基化)等方面已经有了成熟的检测方案,例如上海翼和同时具有端粒长度与目标区间甲基化检测的能力。其自研的端粒长度检测方案减少了qPCR技术的缺陷且较传统TRF法成本大幅降低,并在结果解读中考虑人群、性别、年龄差异,提供更精准的评估。
你的身体年龄可能比身份证上的更年轻——或更老。科学检测,让衰老可见、可干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27 17: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