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同样抽象的数学与〈易经〉在现代社会的认可度有天壤之别?——从知识体系的“有效性”谈起
今天突然想起这个话题是因为看到余世存出版的《大时间》的书,有看到其在视频号上说到这个问题,也是困扰很多人的的一个话题。于是,经过与ChatGPT、DeepSeek等大模型交流,形成下面的一个科普报告。以作为记。
摘要数学与《易经》都是人类文明史上高度抽象的符号体系。然而,它们在学术地位、社会认可程度以及现代应用上的差异巨大。数学被视为“科学的语言”,而《易经》多被视为哲学象征系统与文化传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巨大的认知差距?本报告将从 理论基础、推理方式、可验证性、应用结果、文化定位 五个方面展开分析,并指出两者差异的根源并不在于“抽象程度”,而在于 有效性标准的不同。
一、抽象的性质不同:公理演绎 vs. 象征诠释1. 数学:以公理与逻辑构建“必然之真”数学体系的特征是:
明确的公理体系:如欧几里得公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严格演绎:定理都是从公理一步步推导而来。
结果一致性:只要逻辑正确,任何人都能复现同样的结论。
与个人无关:1 + 1 = 2 与解题者的文化、性格、心情无关。
数学的抽象,是为了 实现最高度的确定性与普适性。
2. 《易经》:以象数、阴阳等符号构建“意义之网”《易经》体系的特征是:
基础是 象征体系: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
符号与自然、人事相类比,而非严格定义。
推理方式是 象征诠释与类比推断,非形式逻辑。
卦辞含义往往多义、开放,与解读者的经验和文化密切相关。
《易经》的抽象,是为了 映照生命、社会与心灵变化的复杂性。
👉 结论:两者的抽象“方向”不同——数学追求“唯一解”,易经接受“多解性”。
二、验证方式不同:可证伪 vs. 难证伪1. 数学拥有极强的可证伪性与预测能力数学本身是演绎体系,但它的价值通过科学被检验:
牛顿力学用数学方程预测了海王星的存在。
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可通过数学计算检验。
导航、通讯、人工智能都依赖数学模型。
若数学推导的预测与实验冲突,问题可被直接发现,甚至推翻。
2. 《易经》的应验具有高度解释弹性卦辞如“利涉大川”“亢龙有悔”等,本质是:
模糊的象征语言
可在不同情境下被多种方式解读
多依赖事后印证
如果预测不准,人们往往归因于:
解卦者水平不够
时机未到
起卦方式不对
而不会质疑《易经》体系本身。
👉 结论:数学能被“证明是错的”,而《易经》很难被设计成可直接反驳的实验。
三、应用成果不同:物质文明 vs. 生命哲学1. 数学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数学的成果随处可见,包括:
航空航天
互联网、通讯系统
人工智能
医疗成像
材料科学
数学是 改造世界的工具。
2. 《易经》主要作用在哲学和文化层面《易经》的贡献更多体现为:
东方哲学体系(儒家、道家)的形成
中医、风水、气功等的理论背景
对个人修身、人生观的启发
中华文化象征体系
《易经》是 理解生命与社会的智慧工具。
👉 两者服务的目标根本不同:数学解决“是什么”;易经探索“意味着什么”。
四、知识合法性的现代标准:科学化偏向数学现代社会以科学主义为主导,其合法性标准包括:
可重复
可测量
可证伪
可量化
与物理世界一致
数学几乎是这些标准的理想典范。
《易经》属于 以意义为中心的人文知识体系,无法满足现代科学的严苛标准,但这并不削弱其文化与哲学价值。
五、两者的地位为何有“天壤之别”| 维度 | 数学 | 《易经》 |
|---|---|---|
| 基础 | 公理、逻辑 | 象征、类比 |
| 过程 | 演绎推理 | 诠释推断 |
| 可验证性 | 可证伪、可重复 | 难证伪、依赖解释 |
| 应用 | 工具性强、造就科技文明 | 哲思性强、指导人生 |
| 地位 | 描述物理世界的语言 | 解释生命与变化的视角 |
数学的价值来自“可证真”与“可造物”;《易经》的价值来自“可思辨”与“可悟心”。
因此,两者属于完全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在现代社会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认可。
结语数学与《易经》都是文明的智慧结晶。前者是逻辑之剑,后者是象征之镜。一个用于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一个用于理解生命与人事。
它们不必相互竞争,也无法互相替代。“天壤之别”的认可度并不代表优劣,而是 现代文明对知识有效性的不同需求 所造成的结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26 0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