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fan6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ofan68

博文

文化180:苏庄村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已有 189 次阅读 2025-11-15 12:59 |个人分类:历史 文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我老家苏庄村要编纂村志,借此写些“故乡好”系列博文,这是第3篇。

我们元氏县在石家庄市的西南面,东部属于华北大平原,京汉(京广)铁路从中穿过。听说京汉铁路最初的设计是从石家庄住正南走栾城县。栾城县是个好.地方,我们老家有“南京到北京,小县数栾城(最好)”的说法。因栾城县在朝中有个大官,认为那样会占用很多良田,不让在该县修铁路,最后的铁路线是从石家庄出来后向西南方向偏了一点,就穿过了元氏县。

元氏县西部属于太行山区。南北走向的太行山向东有很多小的余脉,封龙山和珍珠山就是相邻的两个,苏庄村就在这两山之间。据说苏庄村原来叫苏家庄,后来演变成苏庄了。它北面的封龙山是元氏县与石家庄西部的鹿泉区(大约40年前还叫获鹿县)的界山。苏庄村就在封龙山南坡的山脚下(1条山区河流)。因为山在村子的北面。我们叫它北山。珍珠山在苏庄村的南边,相距村子约3里路。我们叫它南山。山脚下有条小河,我们叫南山河。

元氏县西面是产煤的井陉县,井陉至元氏的公路(井元公路)就穿过我们苏庄村。苏庄村距山西省也不远,农业学大寨时,听老家人说,我们村距大寨村只有50里路左右。

封龙山不大,若只算到山脚处,东西方向比较长,但也最多10里,南北不足10里。但是文化底蕴非常丰富,其历史文化遗存、遗迹、遗址、传说、典故等,很可能超过50个。在苏庄村边汉朝建的白石山君祠(早已被毁)就是一个,祠内的白石神君碑是现在河北省唯一保存完整的汉朝石碑。。

既然在汉朝时就修建白石神君祠,当时肯定有人在附近居住。有学者经过研究,说是白石神君碑的碑阴有部分内容是约在唐代补刻的,补刻内容有左村,苏家庄,东㽵等村名。苏家庄后来就变成了现在的苏庄了,苏家庄肯定原来主要是姓苏的。但到我小时候,就只有叫苏扎根的最后一个姓苏的了。

现在苏庄村的家庭以姓张的最多,接近二分之一。其次是姓范的,约占三分之一。剩下是姓李的和个别其他姓的。

我们苏庄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和日军的拉锯区。原来是根据地,敌人经常对根据地扫荡、进攻,清剿八路军。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1943年后被日军占领,但晚上基本还是八路军的天下。我父亲和很多人都还在晚上为八路军筹集和保存粮食及军用物资。那时人民的生活非常苦,很多人可以说是争扎在生死线上。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没有再占领,即日本投降后就成解放区了。此后生活越来越好。约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从1945年以后的30多年的人口爆发式增长后,听老家人说,算上像我这样在外地的人,苏庄村人口接近1000了。我推测在解放前,苏庄村可能只的56百人。

苏庄村一直比较重视文化教育,可能是1920年代未,我的二伯父被县里推荐到保定二师上校。解放后的1947年春节后,上级派来一个姓刘的老师,我们苏庄村回复了初级小学教育。当时是春季招生,我是1948年春节后入学的。随着新中国的发展,我竟然还在1960年考上了河北大学。还有我的一个叫范竹增的远方侄子1961年考入人民大学哲学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5458-1510336.html

上一篇:文化179:关于编纂村志
收藏 IP: 111.165.200.*| 热度|

3 刘进平 宁利中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5 1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