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
如何改变记忆:一位神经科学家对“改写过去”的探索
在谷歌图片搜索中输入“植入虚假记忆”时,最先出现的结果之一,是欧文·塞拉诺(Irvin Serrano)为2014年《史密森尼》杂志一篇文章创作的一幅醒目的图片插画——该文章主题围绕一项当时最新的科学突破(参考文献1)。插画中,一个发光的巨型大脑格外显眼,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年轻研究者史蒂夫·拉米雷斯(Steve Ramirez)与刘旭(Xu Liu)正朝着大脑发射光束。这幅画面,与我第一次了解拉米雷斯和刘旭在2012年及2013年发表的里程碑式研究时,脑海中刻下的“英雄般场景”完美重合——他们的研究证实,在小鼠体内,记忆不仅能被人工唤醒,甚至可被改写(参考文献2、3)。这一发现震惊了神经科学界,催生了新一轮记忆痕迹(engram)研究热潮,也让拉米雷斯和刘旭在该领域几乎成了传奇人物。他们的研究之所以极具吸引力,不仅因为其蕴含的基础性意义——在神经元层面揭示了记忆的物理痕迹,更因为它与人类长久以来的幻想产生了奇妙共鸣:在我们连绵不绝的人生经历中,精准找到并操控特定记忆。这一刻,科幻成为了现实。

在《如何改变记忆:一位神经科学家对“改写过去”的探索》(*How to Change a Memory: One Neuroscientist’s Quest to Alter the Past*)一书中,拉米雷斯打破了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科学超级英雄”叙事,为读者呈现了远比这更具感染力的内容:一个关于科学与记忆如何交织的、充满人性温度的故事。他的叙述在回忆录与科普文之间流畅切换,将实验室里的趣闻与个人反思融为一体,即便最复杂的技术性发现,读来也仿佛与读者息息相关。最终呈现在书中的,是两条相互交织的线索:一条关于大脑中的记忆痕迹,另一条关于拉米雷斯与家人、朋友、同事及导师的关系,同时还穿插着他对挚友兼合作伙伴刘旭离世后悲痛之情的沉思。透过他的故事,记忆本身那种脆弱却又坚韧的本质逐渐清晰。这本书既是一本记忆生物学入门读物,也深刻反思了我们如何在大脑的结构中承载情感联结与失去的伤痛。
拉米雷斯带读者走进了神经科学最令人振奋的前沿领域之一:记忆如何形成、如何在大脑中储存、又如何随时间推移发生改变。他用清晰的语言和贴切的比喻,解释了细节丰富的情景记忆如何逐渐简化为“核心梗概式记忆”,以及即便脆弱的记忆痕迹,为何仍能伴随人一生。“记忆是大脑的固有功能,”他在书中写道,“记忆是人性的核心,因为它串联并凝聚了我们对‘自我存在’的整体认知。”
记忆的唤醒从不是纯粹的认知行为:每一次回忆都会伴随情感的回响,而这种回响足以重塑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一种气味、一首歌或一个地方,能瞬间“压缩”时间,唤醒那些我们以为早已尘封的情感。正如拉米雷斯在书中精妙描述的那样,“‘知晓某件事’与‘体验某件事’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
该书还带领读者回顾了科学家们探索“经验如何转化为记忆”机制的历史——这一切的突破,离不开光遗传学等前沿技术的助力(光遗传学技术可让研究者通过光脉冲控制神经回路)。然而,即便身处激光与显微镜的科学世界,拉米雷斯始终没有忽略实验背后的人:正如书中所言,“科学发现或许能永存,但科学家终究会逝去”。而真正留存下来、真正不朽的,是记忆本身。
记忆能给予我们力量,能萦绕心头困扰我们,也能定义我们是谁。它或许脆弱,却又无比坚韧,其承载的情感价值也会随时间改变。拉米雷斯在书中回忆了自己人生中某些深刻经历:这些经历以记忆的形式留下了长久影响,而他最终直面并重新解读了这些记忆,这些记忆也塑造了他的成长轨迹与人生视角。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过去对我们的影响——这或许就是这本书最深刻的主旨。
拉米雷斯的个人反思是全书最亮眼的部分。在这些文字里,他的语气与现实中的他别无二致:温暖、谦逊且豁达。对于学生与年轻科学家而言,这本书是一盏明灯——它告诉我们,从事科学研究不必隐藏自身的不完美,脆弱与局限完全可以与创造力和严谨性共存,也提醒读者:科学发现是一项充满人性温度的事业,而非纯粹的技术操作。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这本书将复杂的神经科学知识,转化为贴近生活、易于共情且时常充满趣味的内容。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记忆的意义”的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8 1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