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建院40周年口述史(25):将科研视为长跑,每跨过一个坎都是一种享受

已有 176 次阅读 2025-11-11 17:05 |个人分类:谈情说爱|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1.png

张政,1975 年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深圳市肝病研究所所长。

口述时间:2024 年 7 月 9 日;口述地点: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经过和何清副院长的多次沟通交流,我深刻感受到三院对人才的渴望,也对深圳这座城市有了初步的了解。加上我个人很喜欢挑战未知领域,于是决定来深圳这个崭新的环境挑战自我。

选择来深圳开启事业新征程

我出生在新疆一个叫呼图壁的小县城,本科就读于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接着又在本校读了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专业的研究生,之后考入军事医学研究院(原军事医学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 302 医院)完成博士学位研究。博士毕业后,我便留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传染病研究所工作,并兼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负责医院的临床和基础科研平台及生物样本库工作等。

2018 年,我告别了工作了十余年的熟悉环境,打算开启一番全新探索,于是踏上了寻找新发展方向的旅程。

当时有好几个城市向我抛来橄榄枝,说实话,深圳并不是我的首选城市,因为那时对深圳并不了解,仅有经济发达的印象,并不符合我对科研发展的期待。机缘巧合之下,我的简历被送到了深圳三医院副院长何清的手里。在一次面试结束后,我刚登上返程飞机,何清给我打了一通电话,邀请我有机会去三院看看。

后来,何清来北京开会,与我见了一面,诚挚邀请我去深圳三院工作。之后,经过和他多次沟通交流,我深刻感受到三院对人才的渴望,也对深圳这座城市有了初步的了解。

深圳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医疗和教育也逐渐走上了快车道,相信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肯定有很多的机遇。再加上我个人很喜欢挑战未知领域,于是决定试试,来深圳这个崭新的环境挑战自我。

带着青年才俊正式入职三院

一开始,我是以双聘的方式来三院工作的,每周都要在北京、深圳两地往返,很辛苦。何副院长了解情况后,专门为我安排了一间单身宿舍,甚至贴心地准备了洗发水、拖鞋、毛巾等个人生活用品,让我十分感动。

这些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成为吸引我留在深圳的重要因素。少时读《三国演义》,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一开始他一无所有,但是他有一统江山的豪情,也有礼贤下士的胸怀,正是他的用心用情,才吸引了大量人才为他效力。

我在三院领导的感召下来到深圳,后来也用心用情地招揽了更多青年才俊。我从北京正式来深圳工作的时候,带来了好几名年轻人才,其中,鞠斌当时刚刚博士毕业,原本已经有了意向工作单位,后来我和他深入交流了好几次,用自己的经历说服他随我一起到了三院。经过几年的成长,他已经成为非常优秀的青年人才,也是深圳卫生系统迄今唯一位自主培养的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就这样,我们仅用了不到 20 个月的时间,就将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从最初的中和抗体分离与筛选迅速推进到完成国际三期临床试验,并最终获得国家药监局紧急上市批准,这也标志着中国拥有了首个自主研发的新冠中和抗体治疗性药物。

积极建议医院巩固科研基石

到三院后,院领导让我担任肝病研究所所长,负责科研工作。当时三院实际上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研究平台,硬件条件和科研环境都不错,但与国内顶尖研究所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尤其体现在青年人才储备上。

所谓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当时,我并没有按照国内通行惯例向医院提出人才引进所需要的启动经费等package,而是考虑到医院科研的现状,我向院领导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希望整合现有的研究资源,包括随访科和GCP。创建生物样本库和一期病房等;二是与时俱进,采购更新先进的科研设备。当时的很多设备都是2010年搬迁到龙岗时采购的,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三是希望医院更加重视青年人才的选拔和使用问题。

得益于深圳非常好的人才引进政策,我和医院科教科共同制定了一些人才管理规定,同时利用深圳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博士后等政策发挥积极的聚集效应,让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汇聚医院,了解我们的临床和基础科室,以此提高三院的“自我造血能力”。

我们还从中国科学院和国内知名大学选拔、引进了一批青年博士后,经过 2-3 年的培训和锻炼留下了其中部分优秀人才,再加上从北京引进的优秀人才,共同构成了肝病研究所现有的人才团队。

现在回过头看,那时看似平凡的相遇,却在后来造就了不可思议的成绩。

带领团队抗击新冠疫情

2020 年,新冠疫情如暴风骤雨般突然降临,打乱了市民的生活。

三院是深圳最早集中收治新冠患者的医院,同时也是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疫情出现后,这里成为深圳防控新冠的主战场之一,深圳所有确诊新冠患者都集中收治于此。

2020 年 1 月 11 日,医院收治了一对有武汉旅居史的夫妇,拉开了深圳市抗击新冠疫情的序幕。院党委及刘磊院长第一时间布局科研,定下了科技抗疫的目标,要求我们科研团队加快研究,想方设法尽快检测病毒、破解病毒,早日研制出抗病毒药物和疫苗。

疫情初期,我们科研团队勇立抗疫一线。大家知道新冠病毒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因此,快速准确地完成咽拭子核酸检测就成了指导临床救治的关键,这项重担在疫情早期就交到了我们研究所团队手里。那个时候,我们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团队分4班倒,保障 24小时在岗。

除了核酸检测,研究所还承担着研发有效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的重任。其中,测序是很关键的一项,特别是后来新冠病毒变异之后,需要短时间内把病毒变异株测取出来。依托医院的P3实验室,我们很快就分离出了毒株,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方联合研制抗新冠病毒特效药

2020 年1月24日,正值大年三十,我给清华大学医学院的张林琦教授发去拜年短信,并顺道提及了我正在做的单克隆抗体研发工作。

惊喜的是,张林琦教授说他的团队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当晚我就召开了紧急会议,准备和张林琦教授以及生命科学学院王新泉教授课题组三方携手快速推进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药物研发。

大家知道,B淋巴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对抗病毒感染。抗体在血浆蛋白里占到近20%,它随血液流动清除那些入侵身体的病毒。人打了疫苗后能产生免疫反应,这里面B淋巴细胞产生的能中和病毒的抗体发挥了关键作用。

新冠病毒要钻进细胞里,需要通过它表面刺突蛋白上一个叫RBD的区域与人体细胞的ACE2受体紧密结合才行。我们和张林琦教授合作,从8个新冠康复者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里挑出了206个专门针对RBD的单克隆抗体;王新泉团队也搞明白了抗体是如何让病毒无法钻进细胞的,为研发抗体药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将抗体转化成药物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当时张林琦教授推荐了一个来自北京的企业,帮助我们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抗体药物。说来也巧,我与这家公司早在 2018 年曾有过关于乙肝治愈的研发合作,有之前合作的基础,更加坚定了我们要做出第一款国产新冠治 疗特效药的决心。

就这样,我们仅用了不到 20 个月的时间,就将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从最初的中和抗体分离与筛选迅速推进到完成国际三期临床试验,并于2021年12月8日最终获得国家应急上市批准。这也标志着中国拥有了首个自主研发并经过国际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证明有效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

其中让我最有成就感的,除了研究所研发的药物回馈于临床救治危重病人外,我们在研发实践过程中还锻炼了一支优秀的青年团队,打造了一个拥有快速研发能力的平台,让我们在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X 疾病”疫情情况下,能够迅速研发并生产出国产药物和疫苗。

科研也是一场需要持续付出的“长跑”。科研的“长跑者”需要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不断向前的探索精神和不畏困难的心态,才能在科研道路上跑得长远。

每过一个坎都是一次享受

很多人觉得做科研工作很枯燥,但我从来没有觉得,反而乐在其中。科学研究的过程,有点像通关游戏,一关过了有下一关,保持激情,每过一个坎都是一次享受的过程。

研究所的人都知道,我最喜欢的一项工作就是和伙伴们就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思维发散,反复琢磨和推敲,这个过程很有意思。

长跑是我工作之余一直坚持的一项运动。在跑步的途中,总能看到蔚蓝无垠的天空、葱郁茂密的树木,这令我心旷神怡,它能帮助我重拾激情动力,既而投身工作。渐渐地,我养成了长跑这个习惯(悄悄透露一下,我这几年5公里最快配速 4 分 18 秒;对于我这个业余选手,还是不错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悟到科研所需的品质其实与长跑非常相似,都需要毅力,耐得住寂寞。在长跑赛道上,需要独自一人咬牙坚持,才能冲破终点线;同样的,在实验室里一个人埋头苦干,寂寞是难免的,惟有坚持下去,才能突破瓶颈,取得成果。

科研也是一场需要持续付出的“长跑”。科研的“长跑者”需要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不断向前的探索精神和不畏困难的心态,才能在科研道路上跑得长远。

希望陪伴三院向新行向高攀

2016 年在机场的一通电话,是我与三院缘分的开始。从构建肝病研究所新体系到齐心研发“新冠特效药”,我见证了三院日新月异的改变与发展。六年时光荏苒,希望我与医院携手并进,再启新程,将医院建设为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转化高地。

我一直在思考,科研成果该如何转化为应用,从而助力临床诊断和治疗。我认为,科研并不意味着非要进实验室去工作,它更多的是一种思考模式,如果能推动临床医护人员养成科学研究的思维和科学研究的习惯去看待疾病,并推广到全院,一定能提高医院的科研水平与能力。

四十载风雨同行,四十载奋楫笃行。三院即将迎来建院40周年的辉煌时刻。站在发展的新起点,我由衷希望医院能继续以科学研究为引领,把临床研究、应用研究和转化研究扎实做下去,不断提升医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9837.html

上一篇:建院40周年口述史(27):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我度过了难忘的职业生涯
收藏 IP: 120.231.209.*|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1 2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