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rsomorphin Dihydrochloride,常被称为 Compound C 或 BML-275 2HCl,是一种有效、可逆且选择性的小分子ATP竞争性抑制剂。它最初因其在抑制骨骼发育中的重要作用而被发现,并因此得名(Dorsomorphin,源自拉丁语“dorsum”,意为背部,指其引起的背化现象)。如今,它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中探索细胞能量代谢和信号转导的关键工具化合物。
化学性质化学名称:6-[4-(2- Piperidin-1-ylethoxy)phenyl)]-3-pyridin-4-ylpyrazolo[1,5-a]pyrimidine dihydrochloride(6-[4-(2-哌啶-1-基乙氧基)苯基]-3-(吡啶-4-基)吡唑并[1,5-a]嘧啶二盐酸盐)
分子式:C24H25N5O · 2HCl
分子量:488.41 g/mol
外观:通常为白色至类白色固体粉末。
纯度:99%
厂商:AbMole
溶解性:易溶于水(因其为二盐酸盐形式)、DMSO(二甲基亚砜)和甲醇。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高于其游离碱形式,便于配制实验用的水溶液。
稳定性:在-20°C干燥条件下稳定保存。建议配制成溶液后分装冻存,避免反复冻融。
纯度:用于实验研究的高纯度产品通常可达98%以上。
储存条件:应密封避光,储存于-20°C环境中。
Dorsomorphin Dihydrochloride 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作为 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 的强效抑制剂。AMPK是一个关键的细胞能量感受器,在细胞能量不足(ATP水平低,AMP/ADP水平高)时被激活,从而促进分解代谢(如葡萄糖摄取、脂肪酸氧化)以产生能量,并抑制合成代谢(如糖原合成、脂肪生成)以节省能耗。
AMPK抑制:Dorsomorphin 以ATP竞争性的方式直接结合并抑制AMPK的活性,从而阻断AMPK信号通路。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在实验中人为地“关闭”细胞的能量感应机制,研究其在代谢、细胞生长、自噬等过程中的作用。
BMP信号通路抑制:值得注意的是,Dorsomorphin 也是一个有效的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信号通路 的抑制剂。它通过抑制BMP I型受体(特别是ALK2, ALK3和ALK6)的活性,来阻断SMAD1/5/8的磷酸化和激活。这正是它最初被命名为“Dorsomorphin”的原因,因为抑制BMP通路会影响胚胎的背腹轴发育。
双重抑制的意义:这种对AMPK和BMP信号通路的双重抑制活性,使得研究者在实验设计和结果解读时需要格外谨慎,必须通过设置严谨的对照实验来确定观察到的表型究竟是由哪条通路的抑制所主导。
实验应用Dorsomorphin Dihydrochloride 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探索代谢、发育和疾病机制。
代谢研究:作为经典的AMPK抑制剂,它被广泛用于研究葡萄糖稳态、脂肪酸代谢、线粒体功能以及自噬等过程。例如,在细胞模型中,用它处理可以研究抑制AMPK对胰岛素敏感性、糖原合成或脂质积累的影响。
干细胞生物学与分化:由于BMP信号在细胞命运决定中扮演关键角色,Dorsomorphin 常被用来调控干细胞的分化方向。在诱导多能干细胞向特定谱系(如心肌细胞、神经元)分化的过程中,加入Dorsomorphin 可以抑制不期望的分化路径,或促进目标路径的形成。
癌症研究:AMPK在肿瘤中的作用复杂,它既可以抑制肿瘤生长,也可以在代谢压力下帮助肿瘤细胞存活。研究人员利用Dorsomorphin 来探究抑制AMPK对癌细胞增殖、凋亡以及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发育生物学:在斑马鱼、非洲爪蟾等模式生物中,Dorsomorphin 被用于模拟BMP信号通路缺陷,研究其在早期胚胎发育、特别是中胚层和骨骼形成中的作用。
纤维化疾病研究:由于BMP信号通路在某些组织(如肺、肝、肾)中具有抗纤维化作用,抑制BMP通路可能用于建立纤维化疾病的体外模型。
其他尽管Dorsomorphin 是AMPK和BMP受体的有效抑制剂,但它并非绝对特异。它也可能对其他一些激酶产生脱靶效应。因此,在关键的实验结论中,通常需要结合遗传学方法(如siRNA敲低)或其他药理学工具进行相互验证。在细胞实验中,常用的工作浓度范围通常在1-10 µM之间,但具体的最佳浓度需要根据细胞类型、处理时间和实验目的通过剂量梯度实验进行优化。由于其双盐酸盐形式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可直接用无菌水、缓冲盐溶液或细胞培养基配制储备液和工作液。
与游离碱形式的Dorsomorphin 相比,其二盐酸盐形式(Dorsomorphin Dihydrochloride)的主要优势在于更高的水溶性,这使得它在处理需要水相环境的实验(如体内动物注射或某些细胞培养)时更为方便可靠。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0 1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