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
前几天与课题组的研究生们交流自己对考博问题的看法和自己读博的经历及体会之后,对自己入职高校担任研究生导师来,名下的硕士生考博去向和博士生来源作了个简单的统计,结合近几天看到某教育大家(大先生)关注和帮助年轻人的成长的感人故事,尤其是今天早晨读到了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话:“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的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实话,自己孤陋寡闻,这段文字可能是我第一次见到的,也许之前听过或见过了,当时没有认真记下来或者没有深刻的体会,反正今天是挺有感触的,趁机写点儿文字下来,与课题组的研究生们分享一下。
2001年名下有了第1名全日制硕士生起,迄今名下已经毕业了45名全日制硕士生,其中11名全日制硕士生在毕业之际以应届生身份考取了博士生研究生,去向:
(1) 北京理工大学,8人。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人。
(3) 上海交通大学,1人。
(4) 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1人。
2012年名下有了第1名全日制博士生起,迄今名下已经按期毕业了8名全日制博士生,来源:
(1) 自己名下的硕士生转为硕博连读,2人。
(2)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硕士生,1人。
(3) 中北大学硕士生,1人。
(4)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生,1人。
(5)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生,1人。
(6)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硕士生,1人。
(7) 华北理工大学硕士生,1人。
不耽误学生、不祸害年轻人,是我入职高校以来坚持的原则,也许我做得还不够好,但我一直在努力。因为自感学术水平、指导水平、科研条件、科研平台等方面的局限,一方面给在读研究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与帮助,另一方面也希望他(她)们毕业后能有更好的前途或有更好的发展平台。我从来没有强迫或强求自己名下的研究生留在自己的课题组进行硕博连读或者考博深造,适度的放手就是最大的爱,只因我心中有一个理想:希望学生更好地成长、飞得更高更远,尽早在学术上超过我,成为我仰慕和崇拜的人。当教师自我感觉无法满足年轻人的成长需求时,就需要有勇气、有魄力、有胸怀把年轻人推到更好更高的平台上去发展,决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把年轻人放在自己的手中耽误了,这也是误人子弟。
现实当中,高校和课题组也不是真空,也会受到社会的各种影响,成年人的三观已经形成、很难有颠覆性的转变(只要守法守规,这个也没问题),众口难调,十个手指不可能一样长,研究生在读期间,对教师的做法的感受不尽相同,教师也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全程满意。作为老师,也不必太在意这个,大家都是从年轻阶段过来的,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圣人,只要是揣着良心和善心干正事,尽量不耽误学生的学业和前途,就问心无愧了,公道自在人心、经得起历史考验就行!
学生的学术健康茁壮成长,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欣慰。学生超越了老师,是教师的职业生涯中的最大荣耀。我期待着能看到和见证更多的“超越”,以便让我的职业“虚荣心”得到更大满足,师生双方都努力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0 0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