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rmonism

博文

与李侠教授商榷: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对科学原则的坚守 —— 兼论科学精神传播的关键症结

已有 157 次阅读 2025-11-5 09:5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与李侠教授商榷: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对科学原则的坚守 —— 兼论科学精神传播的关键症结

 

李侠教授与王大鹏先生合著的《科学精神传播链中的在场、缺席与引爆点》一文,以结构功能主义为框架,剖析了科学精神传播的现状与困境,提出的 “科学精神 2.0 版” 三层结构划分颇具启发。但细读之下,笔者认为文章在科学精神的核心内涵界定、传播主体定位等关键问题上存在认知偏差,尤其忽视了 “科学原则” 这一科学精神的根本锚点,现就此与李侠教授商榷。

 

一、科学精神的核心并非 “三层结构”,而是对科学原则的坚守

李侠教授将 2.0 版科学精神划分为 “表层(求实求真)— 中层(协作民主)— 底层(批判怀疑)” 的三层结构,这一分类虽呈现了科学精神的外在表现,却未能触及其本质内核。

首先,协作精神与民主精神并非科学精神的固有内涵。科学活动虽常以团队形式开展,但协作只是实现科学目标的手段,而非科学精神的核心属性。历史上,哥白尼的日心说、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均诞生于独立研究而非协作场景,却同样彰显了纯粹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属于社会治理范畴,科学探索的核心是追求客观真理,而非遵循民主程序 —— 当多数权威学者质疑伽利略的观测结果时,真理并未因 “少数服从多数” 的民主原则而改变。将这两种社会活动属性纳入科学精神内涵,实则混淆了 “科学活动的外在形式” 与 “科学精神的本质内核”。

 

其次,批判精神与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表现而非底层结构。科学领域的批判与怀疑绝非无依据的 “不服与攻击”,而是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正如笔者在对李侠教授博文的评论中所强调,科学原则是学术活动不可违背的根本准则,其核心是尊重基本事实与基本逻辑。真正的科学批判,是依据 “可重复验证的原始观测” 与 “无矛盾的理性推导”,对违背科学原则的理论或权威提出质疑;而脱离基本事实与逻辑的盲目怀疑,恰恰是对科学精神的背离。李侠教授将批判怀疑视为 “最古老的精神内核”,却未明确其合法边界,容易导致对科学精神的庸俗化理解 —— 将无理取闹的攻击等同于理性批判,这与科学精神的本质背道而驰。

 

再者,求实精神与求真精神的核心是对科学原则的坚守。任鸿隽先生提出 “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但 “真理” 的判断标准绝非权威意志或主观共识,而是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与不可违背的基本逻辑。所谓 “求实”,是尊重 “观察者 — 观测条件 — 现象形态” 三位一体的原始记录,不扭曲、不篡改可重复验证的客观存在;所谓 “求真”,是通过逻辑推导揭示事实背后的规律,且推导过程必须符合矛盾律、排中律等基本法则。李侠教授将其仅视为 “表层结构”,忽视了这一核心内涵对批判怀疑、协作等行为的规范作用 —— 脱离科学原则的 “求实求真”,终将沦为空洞的口号。

 

综上,科学精神的本质并非多层级的属性叠加,而是 “坚持科学原则的精神”,具体表现为:以基本事实为认知起点,以基本逻辑为推理准则,以科学原则为最高权威,对一切违背这一准则的理论、权威进行有理有据的批判与质疑。这一本质贯穿于科学活动的全过程,是区分科学精神与其他精神形态的根本标志。

 

二、传播主体的核心症结并非 “企业科学家 / 工程师缺席”,而是科学原则的缺失

李侠教授认为,科学精神传播效果不佳的关键原因是 “企业科学家 / 工程师的大量缺席”,导致传播链断裂、无法形成 “引爆点”。这一判断虽关注到传播主体的重要性,却未能抓住问题的核心 —— 无论何种传播主体,若缺乏对科学原则的坚守,都无法实现科学精神的有效传播。

 

从传播逻辑来看,科学精神传播的核心是 “内容保真”,而非 “主体扩容”。科学精神的传播内容,本质是科学原则的具体体现:向公众传递 “事实与观点的边界”,告知其 “太阳东升西落是基本事实,地球自转是科学观点”;向科研工作者传递 “权威让位于事实”,明确 “即便主流理论背书,违背基本事实的观点也需被否定”。若传播主体自身未能把握这一核心,即便企业科学家 / 工程师大量介入,也可能导致传播偏差 —— 如将未经事实验证的技术假设当作事实传播,或将商业利益主导的协作行为包装为 “科学协作精神”,反而会扭曲科学精神的本质。

 

从实践案例来看,企业科学家 / 工程师的参与并非科学精神传播的 “必要条件”。近代科学精神的传播,主要依托于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研究实践与著作传世,依托于《自然》《科学》等学术期刊的严谨审稿机制,这些传播活动并未依赖企业力量,却成功推动了科学精神的普及。相反,当前部分高科技企业的产品推广中,存在将 “技术噱头” 包装为 “科学突破” 的现象,即便其创始人获得广泛关注,传播的也并非真正的科学精神。李侠教授将企业科学家 / 工程师的缺席视为 “主要症结”,实则混淆了 “科技产品传播” 与 “科学精神传播” 的界限 —— 前者追求商业影响力,后者追求理性认知的普及,二者的传播逻辑与核心目标截然不同。

 

真正制约科学精神传播的,是传播链条各环节对科学原则的忽视:在信源层面,科学精神的内涵被泛化为 “品质集合”,缺乏 “基本事实不可违背、基本逻辑不可矛盾” 的刚性标准;在传播主体层面,专业科普工作者未能清晰界定事实与观点的边界,职业科学家未能始终以科学原则为批判依据,导致公众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停留在 “模糊感知”;在受众层面,由于缺乏科学原则的指引,公众难以区分理性批判与盲目质疑,难以建立对科学精神的内在认同。这种 “核心标准缺失” 的问题,绝非单纯增加传播主体就能解决 —— 若传播内容本身失真,再多的 “联络员”“推销员” 也只能加剧认知混乱。

 

三、科学精神传播的 “引爆点”,在于以科学原则统一传播内容与标准

李侠教授借鉴格拉德威尔的 “引爆点” 理论,提出通过 “个别人物 — 附着力 — 环境威力” 三要素结合推动科学精神传播,这一思路具有实践价值,但需以科学原则为核心重构传播体系。

 

其一,传播主体的核心职责是传递科学原则。专业科普工作者应聚焦 “事实与观点的区分”,通过 “筷子入水变弯是基本事实,光的折射是科学观点” 等具象案例,让公众理解科学原则的内涵;企业科学家 / 工程师应在技术推广中坚守 “不夸大、不虚构” 的底线,如实呈现技术背后的事实依据与逻辑推导,而非将商业宣传等同于科学传播;职业科学家应以身作则,展示 “基于科学原则的批判精神”—— 如对标准模型中 “短寿命基本粒子” 的质疑,对相对论中 “时空弯曲” 逻辑矛盾的反思,为公众树立理性批判的典范。无论何种传播主体,唯有以科学原则为传播核心,才能确保传播内容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其二,传播载体的关键是强化科学原则的 “附着力”。所谓 “附着力”,并非单纯的载体粘性,而是让科学原则深入人心的呈现方式。可通过构建 “科学原则案例库”,收录 “地心说被推翻”“燃素说被否定” 等历史案例,展示科学精神如何在坚守原则中推动进步;可借助 AI 智能化评价系统等技术工具,向公众直观呈现 “基本事实的可重复性”“逻辑推导的严谨性”,让科学原则变得可感知、可验证;可在科普场馆、网络平台设置 “科学争议仲裁” 互动模块,让公众参与 “某观点是否违背基本事实” 的讨论,在实践中理解科学精神的核心。

 

其三,传播环境的优化需要营造 “尊重科学原则” 的文化氛围。环境威力的核心,并非经济发达程度,而是社会对 “事实与逻辑” 的敬畏之心。应在教育体系中强化科学原则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 “区分事实与观点” 的思维能力;在学术评价中建立 “科学原则符合度” 指标,杜绝 “权威背书替代事实验证” 的乱象;在社会治理中倡导 “基于事实的理性对话”,让科学原则成为公众认知的 “共同语言”。当科学原则成为社会共识,无论何种传播主体参与,都能形成科学精神传播的合力。

 

结语

科学精神的传播困境,根源并非传播主体的缺失,而是科学原则这一核心锚点的缺位。李侠教授的研究为科学精神传播提供了有益的结构分析框架,但唯有回归科学精神的本质 —— 对基本事实与基本逻辑的绝对坚守,才能明确传播的核心内容与方向。科学精神的 “引爆点”,不在于某类传播主体的大量介入,而在于让科学原则贯穿传播链的每一个环节,让公众真正理解:科学精神不是模糊的品质倡导,而是 “以事实为基、以逻辑为纲” 的理性准则。唯有如此,科学精神才能真正融入社会文化,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个人福祉的内在动力。

 

参考阅读

1科学原则的严格定义及其对科学哲学的理论突破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021-1490410.html

2事实判断、观点判断与价值判断:基于科学原则的认知框架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021-1501001.html

3科学精神的本质:基于科学原则的坚守与践行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021-1505396.html

4表象、假象、错觉与事实、观点的边界https://zhuanlan.zhihu.com/p/78326376320

5再谈事实、观点与科学理论的检验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021&do=blog&id=1506252

6科学精神的本质:基于科学原则的坚守与践行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021&do=blog&id=1505396

【更多内容请看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1969341374009675912】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021-1508944.html

上一篇:与雷奕安教授商榷 ——“经典原子模型的完整图像” 究竟是怎样的?
收藏 IP: 124.16.15.*| 热度|

3 李志林 宁利中 高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6 06: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