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用来测算物质和现象的“量”,“数”是人类发明的工具吗?

已有 308 次阅读 2025-10-2 22:12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什么是“数”?指的是表示事物的量的基本数学概念。什么是“量”?指的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即可以用量表示的规定性,如多少、大小、高低、轻重、快慢等,以及用器具确定东西的多少、长短或其他。

那么,“数”是人类发明的计算物质和现象的“量”的工具吗?这涉及到数学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派思想,被称为“形式主义”或“建构主义”。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这个观点,并看看其他不同的见解。

数学的“发明论”

作为人类的心智模型,“数”的核心特征包括:

工具性:数的概念,以及后续发展出的算术、代数等,是理解世界、进行预测和有效沟通的强大工具。没有这个工具,复杂的科学、技术和贸易几乎不可能实现。

抽象性:人类从具体经验(如看到三只羊、三棵树)中,抽象出了“3”这个独立于任何实体的纯粹概念。这是一个巨大的认知飞跃。

符号系统:我们发明了数字(如1,2,3)、运算符号(+,-,×,÷)等一套符号系统来表征和操作这个抽象概念。不同的文明发明了不同的计数系统和符号(如罗马数字、玛雅数字),这强有力地说明了其“发明”的属性。

解决特定问题:数学的发展往往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负数是为了表示债务,虚数单位i是为了解决特定方程无解的问题。这些概念在自然界中没有直接的对应物,是人类为了完善理论体系而“发明”出来的。

简而言之,“发明论”认为,数学就像一种游戏规则,是我们自己制定的一套用来描述世界的语言和逻辑工具。

发现论”的视角

然而,还存在另一个同样有力的观点,即数学是被“发现”的。这种观点被称为“柏拉图主义”。

普遍性与必然性:无论你在哪个星球,用何种文明,1+1 都等于 2。勾股定理所描述的关系,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都成立。这种不依赖于人类意志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让人觉得我们像是在“发现”一个预先存在的、抽象的数学宇宙的规律。

预测与有效性:数学家常常基于纯逻辑推理,“发现”一些极其抽象的数学结构。这些结构可能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才被物理学家发现正好可以用来描述真实的物理世界(例如,黎曼几何之于广义相对论)。这种“不可思议的有效性”暗示数学似乎不仅仅是发明,而是对宇宙深层结构的一种发现。

简而言之,“发现论”认为,数学真理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类心智。我们的数学活动,是在探索一个永恒的、抽象的“数学实在”。

一个可能的折中观点

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倾向于一种折中的看法:

基本的关系和逻辑是“被发现”的:比如“量”的差异、事物的“相等”关系,可能是宇宙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属性。我们“发现”了这些基本关系。

描述这些关系的概念和体系是“被发明”的:为了描述和运用这些客观关系,我们“发明”了“数”“点”“线”“面”等概念,并“发明”了公理、公式和符号系统来构建整个数学大厦。

例如,重力在牛顿之前就存在,它是被“发现”的物理现象。但描述重力的公式F=G(m1m2)/r²,则是牛顿发明的一套人类可以理解和计算的数学模型。

所以,从认知科学和工具论的角度看。它强调了人类认知在塑造数学中的主动作用。但同时,数学惊人的客观有效性和普遍性,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发明”是否是基于对某种更深层、更客观的“宇宙语法”的“发现”而进行的。

这或许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它处于人类心智的创造与客观世界的真理之间的奇妙交界点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4481.html

上一篇:轴心时代:人类知识生产的首次大丰收
收藏 IP: 120.231.209.*|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3 0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