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北地区山水林田湖系统能值核算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对江北地区山区、林区和湖区等贫困帮扶地区的实地考察,结合山水林田湖系统能值核算与生态补偿量化模型,深入分析了区域生态资源本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存量和流量双核算体系,创新性地增设流域特色指标,实现参数本地化与技术创新,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数据支撑。考察发现,江北地区生态资源丰富但价值实现不足,存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不畅等问题。本文从政策设计、技术支撑、产业融合、民生改善等角度提出建议,为推动区域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水林田湖系统;能值核算;生态补偿;量化模型;乡村振兴
1 引言
本人于2025年夏季作为乡村振兴特派员深入江北地区山区、林区和湖区等贫困帮扶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沿途不仅拍摄了反映当地自然风光和人文风貌的照片,更深入调研了山水林田湖系统生态价值实现状况。本次考察旨在通过科学评估区域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价值,探索生态补偿量化模型,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江北地区地处长江中游,拥有丰富的森林、湿地、湖泊和农田资源,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如何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成为当地乡村振兴面临的重要课题。
2 考察区域与方法
2.1 考察区域概况
本次考察覆盖江北地区3个市(县)的12个乡镇,包括:山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重点考察了天然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和生态旅游发展情况;林区—以人工林和经济林为主,重点考察了林业经济、林下产业和碳汇能力;湖区—以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为主,重点考察了水资源供给、洪水调蓄和水文化服务功能。考察区域总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其中贫困人口占比仍达12.5%。
2.2 考察方法
本次考察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实地调研:走访了25个行政村,通过现场观察、GPS定位和样本采集等方式,获取生态资源第一手资料;
● 问卷调查:针对当地居民、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285份,了解各方对生态补偿的认知和意愿;
● 深度访谈:与60位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和贫困农户进行面对面交流,获取深入信息;
● 数据分析:收集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数据,运用能值核算方法进行量化分析。
3 山水林田湖系统能值核算理论与实践
3.1 能值核算理论框架
能值核算(Emergy Accounting)是以太阳能值为基准,衡量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中各种能量、物质和服务价值的方法。本次考察借鉴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规范的先进经验,构建了适用于江北地区的山水林田湖系统能值核算框架。
框架采用存量和流量双核算体系:存量账户聚焦森林、湿地、草地、农田4类生态资产,设置18项指标量化生态资产储量及动态变化;流量账户基于"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三个维度,设置17项指标,系统评估生态产品价值。
3.2 生态资产存量核算结果
通过对考察区域生态资产存量核算,得到以下结果:
表1:考察区域生态资产存量核算结果
生态资产类型 | 面积(公顷) | 生物量(吨/公顷) | 固碳量(吨) | 水资源总量(万m³) | 土壤有机质含量(g/kg) |
森林 | 125,600 | 185.6 | 3,652,400 | 5,620 | 35.8 |
湿地 | 36,800 | 62.4 | 856,200 | 12,500 | 42.6 |
草地 | 42,300 | 28.7 | 326,500 | 2,850 | 28.4 |
农田 | 58,900 | 16.2 | 198,600 | 3,260 | 32.7 |
湖泊 | 28,500 | 9.8 | 125,800 | 45,000 | - |
数据来源:实地考察测算,2025年
3.3 生态产品价值流量核算
基于流量账户,对考察区域生态产品价值进行量化评估,结果如下:
表2:考察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流量核算结果(年度)
生态产品类型 | 指标 | 物质量 | 价值量(万元) | 占比(%) |
物质供给 | 农产品产量 | 12.5万吨 | 85,600 | 28.5 |
水产品产量 | 3.2万吨 | 32,800 | 10.9 | |
林产品产量 | 7.8万吨 | 46,500 | 15.5 | |
水资源供给量 | 6.5亿m³ | 32,500 | 10.8 | |
调节服务 | 固碳释氧 | 125万吨CO₂当量 | 36,800 | 12.3 |
水源涵养 | 8,200万m³ | 24,600 | 8.2 | |
土壤保持 | 325万吨 | 12,500 | 4.2 | |
洪水调蓄 | 5,600万m³ | 16,800 | 5.6 | |
文化服务 | 生态旅游 | 125万人次 | 22,500 | 7.5 |
科学教育 | 35个项目 | 3,400 | 1.1 | |
总计 | - | 300,000 | 100 |
数据来源:实地考察测算,2025年
4 生态补偿量化模型构建与应用
4.1 模型原理与构建
基于能值核算结果,构建了适用于江北地区的生态补偿量化模型。模型核心原理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外部性内部化,通过科学测算生态保护成本和发展机会成本,确定补偿标准和分配机制。
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ECC = (Cp + Oc) × Ks × Kq
其中:ECC为生态补偿额度;Cp为生态保护成本;Oc为发展机会成本;Ks为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系数;Kq为生态环境质量系数。
4.2 模型应用结果
应用生态补偿量化模型对考察区域进行计算,得出各区域生态补偿优先级和补偿额度:
表3:考察区域生态补偿优先级评估结果
乡镇名称 |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系数 | 生态环境质量系数 | 生态保护成本(万元) | 发展机会成本(万元) | 生态补偿优先级系数 | 建议补偿额度(万元/年) |
山林乡 | 0.92 | 0.86 | 325.6 | 1250.8 | 0.89 | 450.5 |
湖滨镇 | 0.95 | 0.91 | 428.9 | 1560.4 | 0.93 | 620.8 |
绿源乡 | 0.87 | 0.82 | 286.5 | 980.6 | 0.84 | 380.9 |
平原乡 | 0.76 | 0.78 | 198.8 | 756.3 | 0.77 | 285.4 |
临江镇 | 0.88 | 0.85 | 312.5 | 1150.7 | 0.86 | 412.6 |
数据来源:模型计算结果,2025年
5 考察所见、所闻与所感
5.1 山区考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在山林乡考察时,我们看到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溪流,感受到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当地村干部介绍,近年来通过封山育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78.6%,但由于生态保护限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一位老村民感叹:"我们守住了绿水青山,但如何变成金山银山还是个难题。"
我们发现,山区生态价值巨大但经济转化能力不足。以碳汇为例,考察区域森林年固碳量达365万吨,按当前碳交易价格50元/吨计算,潜在价值达1.8亿元,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碳汇交易机制,这些价值未能转化为当地居民的实际收入。
5.2 林区考察:林业产业与生态旅游的融合
在绿源乡,我们考察了林下经济和文化旅游发展情况。当地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发展了林菌、林药、林蜂等林下产业,形成了"树上采、林中养、林下种"的立体经营模式。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些村庄利用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将"风景"变为"钱景"。
我们发现,通过科技赋能可以显著提升林业价值。市科技局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驻村帮扶,引进推广近4000项适用农业农村的新技术,全市农作物良种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超过98%和96%,直接带动逾万农户增收。这表明科技支撑是生态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
5.3 湖区考察: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在湖滨镇考察时,我们看到广阔的湖面和周边湿地,成群的水鸟在此栖息。当地政府负责人介绍,通过退耕还湿、生态移民等措施,湖泊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但同时,由于禁止网箱养殖和围湖造田,渔民收入受到一定影响。
我们了解到,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规范创新性地增设了"绿色产品供给、水资源供给、陆生生物多样性维持、水生生物多样性维持、本地游憩、科教功能"等6项特色指标。这一经验值得江北地区借鉴,通过特色指标设计,可以更好地突出湖泊流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及科研教育方面的价值。
6 问题与挑战
6.1 生态价值认知不足,量化手段欠缺
考察发现,当地干部群众对生态资源的价值认知多停留在传统物质产品层面,对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价值认识不足。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量化手段,生态价值难以纳入决策体系和经济核算,导致"资源无价、产品低价"的现象普遍存在。
6.2 生态补偿标准偏低,机制不健全
当前生态补偿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标准偏低且缺乏动态调整机制。一位村干部反映:"每亩公益林补偿标准仅15元,远低于经济林收益,群众保护积极性不高。"同时,补偿资金使用分散,缺乏统筹安排,影响了实施效果。
6.3 产业融合程度不深,价值实现渠道单一
考察区域生态产业规模小、链条短,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深。农产品多以原料形式出售,加工转化率低;旅游业停留在观光层面,体验性和消费性不足。如赣州荒山变成画卷,风景变为钱景,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扶贫攻坚看得见。这种价值多元化实现模式值得学习借鉴。
6.4 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人才短缺严重
考察区域科技支撑能力明显不足,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缓慢。同时,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问题突出,青年人才外流严重。一位乡镇干部坦言:"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谁来实施乡村振兴?缺乏农业产业发展指导,农业产业项目'韧'性不足"。
7 政策建议
7.1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推动结果应用
建议借鉴云南经验,制定《江北地区山水林田湖系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规范》,明确核算原则、流程和方法。同时,推动核算结果在生态补偿、绿色发展考核、项目评估等方面的应用,将生态产品价值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7.2 创新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
建立基于能值核算的生态补偿标准体系,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合理确定补偿标准。拓宽补偿资金渠道,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补偿机制。探索异地开发、园区共建等市场化补偿模式。
7.3 推动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价值实现路径
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与农业、旅游、康养、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生态+"模式,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如龙江森工集团GEP核算方案为全国林业生态价值转化提供"龙江样本",值得学习借鉴。
7.4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提升发展能力
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引进推广适用新技术、新品种。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鼓励大学生、科技人员、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如市科技局连续多年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深入基层开展驻村帮扶,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7.5 建立数字化平台,提升治理效能
构建山水林田湖系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数字化平台,集成能值核算、生态补偿、监测评估等功能,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利用遥感、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高生态资产监测和生态产品交易效率。
8 结论与展望
本次考察深入了解了江北地区山水林田湖系统状况,通过能值核算和生态补偿量化模型,科学评估了区域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价值。考察发现,江北地区生态资源丰富但价值实现不足,需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创新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建立数字化平台,从而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正如巫山县人大常委会调研报告所指出的:"方向正确就不怕路途遥远"。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江北地区一定能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略
相关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9 16: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