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灾治理如同瞧病,如果“药”不对路,只会一昧地加大剂量,或者不断地变换“药方”,那么,不仅治不好“病”,耽误了时间,反过来还会损失大笔的医药费。
仔细回顾一下常见的火灾场景,大都是一些家庭住宅、九小场所、厂房库房、半露天场所,尽管目前看似有海量的消防标准规范,却很难真正覆盖约束上述区域,如果把标准规范与火灾场景的贴合程度用适配度来描述的话,那么这个分值不会太高,也就暴露出了在实用性、可靠性、有效性、经济性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标准规范只管了那些“管得住”的部分,如厅堂楼馆,而对于管不了的区域,那就权且当做“没看见”。
再说说关于火灾隐患的查找及整改,在所查出的火灾隐患中最终能“变现”为火灾的概率能有多少,万分之一有没有?围绕这些所谓隐患的整改,又需要投入多少资金人力,整改效果能否达到预期,后续会不会出现反复,整改之后是否能承受住实战的考验(人因工程学)?除了预测评估可能的火灾损失及减损效益,消防投资也是需要反复平衡的部分,因为在整个消防活动的过程中,消防投资同样也是一种损失,其总体数额无疑远超现实中的火灾损失。除非是一些比较显著的火灾隐患,具体执行过程中没必要泛化,在偌大的经济体中,一定程度的火灾损失是无法避免的,过于精细化的管理不仅浪费巨大,也几乎达不到预期效果。
过度强调预防的后果进一步弱化了全员“进攻”能力,由此可能形成的后果颇为严重而且影响深远,防御思维永远是被动的,防御类技术产品(如防火涂料、防火堵料、防火门、自动灭火系统等)占比过大不仅会抑制进攻型产品的研发及推广,而且会无形中消解人们直面火灾的信心、勇气与智慧,轻易放弃有利战机,怯战畏战从而导致不战自溃。
在有限的消防投资约束下,把资金投入到哪些方面、如何进行资金的分配和利用,这是消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有观点说:消防设施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区分是哪一类的消防设施,比如:某一种消防装置,现场每安装了10万套,只有10套有机会真正“遭遇”火灾,可是在实战中表现欠佳,仅仅有2次发挥了作用,避免了一定的经济损失,那么,这样的装置真正有全面推广的必要?区区2次的减损效益,与10万套装置的成本(包括后期维护成本)相比,孰轻孰重?更何况这笔资金投入还包含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再者说,即便万一出现火灾,难道这套装置就成了唯一手段?一定裕量的安全冗余无疑是必要的,但低效的冗余只会造就更多的冗余。
还有一种观点:消防投资具有乘数效应,初始投入在经济系统中循环流动,带动其它相关产业,最终引发的总经济产出大于初始投入,所以投资是有必要的。那么请问:资金投入其它任一领域难道就不能产生乘数效应,为何一定非要投入到绝大部分情况下都看不到直接经济产出的消防领域?如果确实需要进行某一项消防投资,仅仅只靠乘数效应这一理由显然是不充分的。
对火灾治理的研究需要全面扎根于社会经济活动,需要面对广大群众实行最大限度的信息开放,而不是关起门来只顾出台各项管理规定或地方标准,针对个别出现的极端事故案例,也不必急于马上采取针对性措施。考虑不成熟、不全面的想法未必就会立竿见影,反倒会弄巧成拙,按下葫芦浮起瓢,最终不了了之。试点过程中要形成纠错机制,发现问题的,该修正的要修正,该叫停的要及时叫停,避免过高的试错成本。
消防讨论:如何解决当下中国消防工程“形式合规、实质失效”的典型表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6 2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