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沉痛悼念工程地质学泰斗王思敬院士 精选

已有 6359 次阅读 2025-9-15 17:12 |个人分类:生活感受|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我国工程地质先驱、著名工程地质学家王思敬院士因病于2025915日凌晨离世,享年92岁。惊闻此噩耗,我不禁悲从中来,心情沉重。先生音容笑貌犹在眼前,今提笔撰文,以寄哀思。

王思敬院士(1934-2025)是我国工程地质学界的战略科学家,国际公认的工程地质学与岩石力学权威。先生穷尽毕生心血,创立了完整的工程地质力学学科体系,提出的“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环境”互馈理论、发展的岩体稳定性分析方法,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西南水电开发等国家重大工程中成功应用,为我国工程地质学科跻身世界前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终身成就奖的殊荣,正是对其学术成就的最高褒奖。

记忆闸门开启,时光回溯至1994年春。初到京师的我,有幸在工程地质力学开放实验室课题研讨会上初识先生。当时学界后进如我,面对这位学术巨人只能远远仰视。机缘巧合之下,拙著《非线性工程地质学导引》终得呈递先生案前。难忘先生批阅时的谆谆教诲:“学术创新当求继往开来,理论研究务必扎根实际。”寥寥数语,如醍醐灌顶,为我指明治学方向。

1998年堪称学术生涯转折点。承蒙先生鼎力举荐,我有幸正式加盟地质研究所。同年温哥华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会议前夕,为助我胜任“Richard Wolter’s Prize”获奖报告,先生不顾年事已高,逐字推敲讲稿,亲授发音要领。这份知遇之恩,没齿难忘。

与先生交往日久,愈觉其人格魅力。先生惯于在所里遇见时驻足垂询:“近来可有什么新发现?”每当听闻些许创新思路,必抚掌称善:“学术贵在独辟蹊径,你的非常规思维恰是突破关键。”犹记某次汇报斜坡失稳模型时,先生敏锐指出:“理论突破须具普适性,现象阐释当究其本质。”这番警醒,助我避开科研歧途。

2009年锁固型滑坡研究遭遇学界质疑之际,先生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欲服众口,需筑牢理论根基,广搜实证案例。”次年春,面对其门下博士生实验结果争议,先生展现的学术胸襟更令人动容——坦然接纳“实验室尺度效应”的学术争鸣,这种虚怀若谷的大家风范,足为后世师表。

2010年金秋时节的学术讨论犹在耳畔。先生在充分肯定锁固型滑坡研究价值后,前瞻性指出:“地震孕育或存类似锁固机制,何不拓展研究疆域?”正是这一真知灼见,引领我踏入地震预测新天地。而今收获颇丰,饮水思源皆是先生之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生以其渊博学识、远见卓识、开阔胸襟,树起学术与人格的双重丰碑。哲人其萎,风范长存。当代学人自当赓续先生遗志,将工程地质学科推向新的高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肃立默哀,谨以此文敬献于先生灵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1502080.html

上一篇:教师节寄语研究生
收藏 IP: 111.197.234.*| 热度|

9 杨正瓴 周忠浩 崔锦华 郑永军 王涛 史晓雷 王安良 池德龙 木士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7 08: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