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rmonism

博文

设立学术争议仲裁法庭,坚决捍卫科学原则

已有 134 次阅读 2025-9-10 21:5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设立学术争议仲裁法庭,坚决捍卫科学原则

在我看来,当下科学界与社会领域正面临一场深层危机 —— 科学原则的式微与科学精神的流失。基本事实与基本逻辑本是确凿无疑、人人可掌握的科学基石,是戳破伪科学迷雾、重塑科学生态的核心标尺,可如今,这一标尺却在权威迷信的裹挟下逐渐失效,甚至有人混淆是非,以 人们难掌握科学原则为由,否定以事实与逻辑规范认知的可行性。而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坚实的制度保障 —— 设立学术争议仲裁法庭,让基本事实与基本逻辑成为学术领域不可违背的最高准则。

科学界的 原则失守早已不是隐秘的问题。曾几何时,尊重事实、遵循逻辑是科学研究不可动摇的准则,可如今部分领域却在权威光环下背离了这一核心。最典型的莫过于量子物理领域的认知乱象:一个物体无法同时处于两个空间位置本是连普通人都能理解的基本事实 —— 就像一个人不能同时穿过两扇门,可当量子物理学家提出 一个粒子同时通过多个狭缝的理论时,科学界内部鲜少有人以基本逻辑反驳,反而让大众陷入 权威即真理的迷思。这种背离绝非偶然,而是科学界长期丧失科学原则的必然结果:当科研方向围绕 权威定论展开而非以逻辑校验,当质疑权威的声音被视为 异端而非正常探索,科学便从 求真务实的理性事业,异化为 迷信权威的盲从游戏。

更严重的是,科学界的原则失守直接导致社会层面的认知混乱,伪科技借此横行。量子计算机、量子通讯等概念被过度炒作,即便其理论违背粒子与波”等基本物理概念,以及信息传递规律等基本科学逻辑,仍能吸引大量资本与公众的追捧;水变油等荒诞说法,即便与 物质转化基本原理等事实相悖,也能借助包装收割智商税。而这些乱象的根源,我始终在强调:绝非 人们难以掌握基本事实与逻辑,而是科学界长期放弃了科学原则的 守门人角色。当科学家不再以基本事实校验理论,当教育体系不再以逻辑思维培养理性,大众自然会在权威的裹挟下失去判断力 —— 对违背科学原则的事情无动于衷,反而将 权威说的等同于 正确的,最终为伪科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正因如此,我坚定主张设立学术争议仲裁法庭,可这一设想常遭质疑,有人认为 普通人和普通法官无法判断和审理科学问题,觉得律师和法官必须精通各专业知识才能介入。这种论调完全站不住脚,更是对司法实践的严重误解 —— 它混淆了 判断对错从事专业的本质区别。我始终认为,品尝大餐与做厨师是两回事,判断一道菜好不好吃无需自己会做菜;同理,判断科学理论是否错误,与亲自搞科学研究也是两回事:前者只需把握基本事实与逻辑,后者才需要深入的专业操作技能。

就像律师和法官每天处理各行各业纠纷:审理毒贩案件,法官无需先学会贩毒;审理杀人犯案件,无需先有杀人经历。他们断案的核心依据从不是专业操作技能,而是证据与逻辑—— 只要甄别证据是否为事实、有无伪造,梳理逻辑链条是否合理、是否自相矛盾,真相自然清晰。学术争议的审理亦是如此:法官无需精通量子物理的复杂公式,只需以 基本事实与基本逻辑为最高裁决标准,判断争议观点是否符合常识事实、是否遵循严谨逻辑。比如面对 一个粒子同时通过多个狭缝的说法,法官只需以 一个物体无法同时处于两空间为标尺,检验其是否违背逻辑 —— 若违背,即便提出者是权威,也应判定观点站不住脚。更何况,律师和法官均受过高等教育,具备良好学习能力,花费时间熟悉案件涉及的专业背景后,完全能胜任判断工作,无需掌握深度专业技能。

司法实践中本就有经济审判庭、民事审判庭等专业法庭,学术争议仲裁法庭也可作为专门法庭存在。法官可通过前期学习、咨询领域内秉持科学原则的非利益相关专家(而非权威)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专业背景,确保审理的专业性与公正性。那些声称 普通人与法官无法审理科学问题的谬论,本质是想用专业壁垒阻止法律介入学术领域,维护学界权威的垄断地位,这与科学精神完全相悖。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可借助 AI 技术辅助学术争议仲裁,进一步破解 “专业知识壁垒” 的质疑,提升仲裁效率。具体而言,可先建立一个 “基本事实核心数据库”,将 “一个人不能同时过两扇门”“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物质无法凭空创造” 等无可辩驳的基本事实纳入其中,确保数据库内容的客观性与权威性;再基于核心数据库,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算法衍生出 “次级数据库”,涵盖由基本事实推导得出的科学规律、定理推论等,形成完整的事实与逻辑体系。在审理学术争议时,先对争议内容进行 AI 审查 —— 将争议观点与核心数据库、次级数据库进行比对,若发现内容存在违背或冲突,立即标记为 “可疑观点”;随后启动人工复核流程,由法官结合 AI 提供的比对依据,进一步核查观点违背事实与逻辑的具体环节,最终做出公正裁决。这种 “AI 初筛 + 人工终审” 的模式,既借助技术力量解决了对专业衍生知识的快速校验问题,避免因法官专业局限导致的效率低下,又通过人工复核保障了裁决的严谨性,彻底打破 “专业壁垒不可破” 的谬论。

在学术争议仲裁法庭中确立 基本事实与基本逻辑不可违背的最高标准,其重要性无可替代。一方面,这是打破学术霸权、维护学术自由的根本。当前学界处于 自治模式,无国家层面法律制约,本质是 丛林法则:权威把持主流期刊,封杀挑战其理论的创新观点;把持项目评审权,建利益圈瓜分经费,排挤创新研究;把持职称晋升,以 SCI 论文数量为指标,扼杀原始创新人才。而法庭以事实和逻辑为裁决标准,能让所有学术观点脱离 权威背书束缚,真正以合理性论高下,让学术自由从口号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这是遏制学术腐败、维护国家利益的关键。部分学术权威假借 权威之名,欺骗国家、谋取私利,侵吞研究经费,甚至误导国家科研战略,损害创新能力建设。法庭的设立,能以法律手段甄别事实真相,让腐败行为无所遁形。

从可行性来看,这一主张完全具备落地条件。基本事实与基本逻辑本身具有清晰性和普适性 ——“一个人不能同时过两扇门”“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等,都是普通人能理解的常识,不存在 难以掌握的障碍。有人以 伪科技有人信否定可行性,实则颠倒因果:伪科技横行是 ,科学界放弃科学原则才是 ,而设立法庭正是要从 上解决问题,重建大众对事实与逻辑的信任。

当然,设立学术争议仲裁法庭、确立事实与逻辑的最高地位,并非易事。它需要打破学界长期形成的利益格局,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支持,也需要公众对 法律介入学术争议的认知转变。但多年来,我从未停下行动:在网络上持续呐喊,传播科学原则与科学精神,就是希望更多人明白,这不是 理想化的空想,而是解决当下学术乱象的必由之路。

我始终相信,当学术争议仲裁法庭取代各高校、研究机构自行设立的无实际作用的学术仲裁委员会,当所有学术争议都以国家层面的法庭判决为准,学界 山头林立的状态将被打破,真正的学术自由会到来,国家的学术创新、科技创新必将迎来爆发式发展;当全社会形成 尊重基本事实与基本逻辑的氛围,全民以科学精神武装头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拥有最坚实的理性根基。

科学的本质从不是权威的 一言堂,而是事实与逻辑的 共同体;学术争议的解决,也不该是权威的 独角戏,而该是法律框架下的 理性对话。设立学术争议仲裁法庭,以基本事实与基本逻辑为最高裁决标准,不仅是当下破解学术乱象、伪科技横行的关键,更是人类科学事业走向长远、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 这是我始终坚守的观点,也是我将持续为之奋斗的目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021-1501390.html

上一篇:事实判断、观点判断与价值判断:基于科学原则的认知框架
收藏 IP: 124.16.1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1 05: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