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立学术争议仲裁法庭,坚决捍卫科学原则
在我看来,当下科学界与社会领域正面临一场深层危机 —— 科学原则的式微与科学精神的流失。基本事实与基本逻辑本是确凿无疑、人人可掌握的科学基石,是戳破伪科学迷雾、重塑科学生态的核心标尺,可如今,这一标尺却在权威迷信的裹挟下逐渐失效,甚至有人混淆是非,以 “人们难掌握科学原则” 为由,否定以事实与逻辑规范认知的可行性。而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坚实的制度保障 —— 设立学术争议仲裁法庭,让基本事实与基本逻辑成为学术领域不可违背的最高准则。
科学界的 “原则失守” 早已不是隐秘的问题。曾几何时,“尊重事实、遵循逻辑” 是科学研究不可动摇的准则,可如今部分领域却在权威光环下背离了这一核心。最典型的莫过于量子物理领域的认知乱象:“一个物体无法同时处于两个空间位置” 本是连普通人都能理解的基本事实 —— 就像一个人不能同时穿过两扇门,可当量子物理学家提出 “一个粒子同时通过多个狭缝” 的理论时,科学界内部鲜少有人以基本逻辑反驳,反而让大众陷入 “权威即真理” 的迷思。这种背离绝非偶然,而是科学界长期丧失科学原则的必然结果:当科研方向围绕 “权威定论” 展开而非以逻辑校验,当质疑权威的声音被视为 “异端” 而非正常探索,科学便从 “求真务实” 的理性事业,异化为 “迷信权威” 的盲从游戏。
更严重的是,科学界的原则失守直接导致社会层面的认知混乱,伪科技借此横行。量子计算机、量子通讯等概念被过度炒作,即便其理论违背“粒子与波”等基本物理概念,以及“信息传递规律” 等基本科学逻辑,仍能吸引大量资本与公众的追捧;“水变油” 等荒诞说法,即便与 “物质转化基本原理”等事实相悖,也能借助包装收割智商税。而这些乱象的根源,我始终在强调:绝非 “人们难以掌握基本事实与逻辑”,而是科学界长期放弃了科学原则的 “守门人” 角色。当科学家不再以基本事实校验理论,当教育体系不再以逻辑思维培养理性,大众自然会在权威的裹挟下失去判断力 —— 对违背科学原则的事情无动于衷,反而将 “权威说的” 等同于 “正确的”,最终为伪科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正因如此,我坚定主张设立学术争议仲裁法庭,可这一设想常遭质疑,有人认为 “普通人和普通法官无法判断和审理科学问题”,觉得律师和法官必须精通各专业知识才能介入。这种论调完全站不住脚,更是对司法实践的严重误解 —— 它混淆了 “判断对错” 与 “从事专业” 的本质区别。我始终认为,品尝大餐与做厨师是两回事,判断一道菜好不好吃无需自己会做菜;同理,判断科学理论是否错误,与亲自搞科学研究也是两回事:前者只需把握基本事实与逻辑,后者才需要深入的专业操作技能。
就像律师和法官每天处理各行各业纠纷:审理毒贩案件,法官无需先学会贩毒;审理杀人犯案件,无需先有杀人经历。他们断案的核心依据从不是专业操作技能,而是证据与逻辑—— 只要甄别证据是否为事实、有无伪造,梳理逻辑链条是否合理、是否自相矛盾,真相自然清晰。学术争议的审理亦是如此:法官无需精通量子物理的复杂公式,只需以 “基本事实与基本逻辑” 为最高裁决标准,判断争议观点是否符合常识事实、是否遵循严谨逻辑。比如面对 “一个粒子同时通过多个狭缝” 的说法,法官只需以 “一个物体无法同时处于两空间” 为标尺,检验其是否违背逻辑 —— 若违背,即便提出者是权威,也应判定观点站不住脚。更何况,律师和法官均受过高等教育,具备良好学习能力,花费时间熟悉案件涉及的专业背景后,完全能胜任判断工作,无需掌握深度专业技能。
司法实践中本就有经济审判庭、民事审判庭等专业法庭,学术争议仲裁法庭也可作为专门法庭存在。法官可通过前期学习、咨询领域内秉持科学原则的非利益相关专家(而非权威)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专业背景,确保审理的专业性与公正性。那些声称 “普通人与法官无法审理科学问题” 的谬论,本质是想用专业壁垒阻止法律介入学术领域,维护学界权威的垄断地位,这与科学精神完全相悖。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可借助 AI 技术辅助学术争议仲裁,进一步破解 “专业知识壁垒” 的质疑,提升仲裁效率。具体而言,可先建立一个 “基本事实核心数据库”,将 “一个人不能同时过两扇门”“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物质无法凭空创造” 等无可辩驳的基本事实纳入其中,确保数据库内容的客观性与权威性;再基于核心数据库,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算法衍生出 “次级数据库”,涵盖由基本事实推导得出的科学规律、定理推论等,形成完整的事实与逻辑体系。在审理学术争议时,先对争议内容进行 AI 审查 —— 将争议观点与核心数据库、次级数据库进行比对,若发现内容存在违背或冲突,立即标记为 “可疑观点”;随后启动人工复核流程,由法官结合 AI 提供的比对依据,进一步核查观点违背事实与逻辑的具体环节,最终做出公正裁决。这种 “AI 初筛 + 人工终审” 的模式,既借助技术力量解决了对专业衍生知识的快速校验问题,避免因法官专业局限导致的效率低下,又通过人工复核保障了裁决的严谨性,彻底打破 “专业壁垒不可破” 的谬论。
在学术争议仲裁法庭中确立 “基本事实与基本逻辑不可违背” 的最高标准,其重要性无可替代。一方面,这是打破学术霸权、维护学术自由的根本。当前学界处于 “自治模式”,无国家层面法律制约,本质是 “丛林法则”:权威把持主流期刊,封杀挑战其理论的创新观点;把持项目评审权,建利益圈瓜分经费,排挤创新研究;把持职称晋升,以 SCI 论文数量为指标,扼杀原始创新人才。而法庭以事实和逻辑为裁决标准,能让所有学术观点脱离 “权威背书” 束缚,真正以合理性论高下,让学术自由从口号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这是遏制学术腐败、维护国家利益的关键。部分学术权威假借 “权威” 之名,欺骗国家、谋取私利,侵吞研究经费,甚至误导国家科研战略,损害创新能力建设。法庭的设立,能以法律手段甄别事实真相,让腐败行为无所遁形。
从可行性来看,这一主张完全具备落地条件。“基本事实与基本逻辑” 本身具有清晰性和普适性 ——“一个人不能同时过两扇门”“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 等,都是普通人能理解的常识,不存在 “难以掌握” 的障碍。有人以 “伪科技有人信” 否定可行性,实则颠倒因果:伪科技横行是 “果”,科学界放弃科学原则才是 “因”,而设立法庭正是要从 “因” 上解决问题,重建大众对事实与逻辑的信任。
当然,设立学术争议仲裁法庭、确立事实与逻辑的最高地位,并非易事。它需要打破学界长期形成的利益格局,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支持,也需要公众对 “法律介入学术争议” 的认知转变。但多年来,我从未停下行动:在网络上持续呐喊,传播科学原则与科学精神,就是希望更多人明白,这不是 “理想化的空想”,而是解决当下学术乱象的必由之路。
我始终相信,当学术争议仲裁法庭取代各高校、研究机构自行设立的无实际作用的学术仲裁委员会,当所有学术争议都以国家层面的法庭判决为准,学界 “山头林立” 的状态将被打破,真正的学术自由会到来,国家的学术创新、科技创新必将迎来爆发式发展;当全社会形成 “尊重基本事实与基本逻辑” 的氛围,全民以科学精神武装头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拥有最坚实的理性根基。
科学的本质从不是权威的 “一言堂”,而是事实与逻辑的 “共同体”;学术争议的解决,也不该是权威的 “独角戏”,而该是法律框架下的 “理性对话”。设立学术争议仲裁法庭,以基本事实与基本逻辑为最高裁决标准,不仅是当下破解学术乱象、伪科技横行的关键,更是人类科学事业走向长远、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 这是我始终坚守的观点,也是我将持续为之奋斗的目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1 05: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