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溪翁张劲松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s1970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博文

我的左师弟——并不如烟的川大往事

已有 303 次阅读 2025-9-2 12:24 |个人分类:前尘梦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我的左师弟

——并不如烟的川大往事

IMG_20150704_191429.jpg

左师弟是我的川大同门的师弟,也是同年。以前在川大读书的时候常喊左师弟或直呼大名,舍友老周爱称小左,不过现在应该要叫老左了。左师弟的诗词写得非常好,完全是宋诗的风格,算是真正继承了恩师裕锴先生的衣钵了。

当年有幸拜在裕锴先生门下,那一年招的弟子就是溪翁、左师弟,还有老方我们三人。左师弟的大名叫左志南,别号“枯木寮主”。我们经常开玩笑,说他志在南方,居然也成为话谶——应验了。他在蓉城硕博读书六年,最后确实安居成都——这个南方安家了。第一次见到左师弟,就觉得他人挺不错的,讲一口略带山东口音的国语,面相端庄,鼻梁高高的,浓眉,骨格清奇,只是作为山东人来说,个子不算高。据左师弟说,当初好像差点没进周门,但神差鬼使,排他前面的那位仁兄,居然转别的学校了,左师弟就顺利补了进来,这就是注定的“南方”的缘分吧。

左师弟在成都待的时间很比较长的,因为他的研究生也在锦官城读的。很巧的是,左师弟与我也都住在东一舍——川大附小旁边的那一栋楼,所以来往也蛮方便的。后来每次回家,每学期他都拿我的学生证去学院盖章,帮我报到注册。左师弟平时话语不太多,但很诙谐,几句话就看透人事,颇有苏格拉底那种反讽的意味。他的性格直爽,待人真诚,从不玩花里胡哨的东西,与他交往起来非常的简单愉快。读博后期,虽然我常在北园那边祝东的不舍斋游玩,但我们经常聚会的红茶馆,还有少不了左师弟和舍友老周的。   

我虽然痴长左师弟好几岁,但我俩都是很单纯的人,我更有点社恐的,有一件事到现在都没忘,记得我们三个弟子第一次参加川大博士生的导师见面会,我们居然没有事先沟通好,一起请周老师吃个饭,当时搞得气氛稍微有点尴尬。

2008年的5•12大地震,我当时正在北门的永和豆浆店与月师妹吃中饭,地震后,自认为老天眷顾,比较幸运,但后来听人说左师弟当时是走在在球场上,那可真是吉人天相。地震当天上午,我和左师弟一起聆听了上文化学的张勇老师的课,那节课好像还有祝东,丁志军,好像就我们这几个人。张勇老师有点口吃,但或许因此有点占卜异能,临下课时,他突然扯到了唐山大地震,声称成都当年竹子都开花了。没想到他的话应验了,中午成都就被震了,后来一想起来这事来,就觉得诡异,套用《红楼梦》的话说,真是“可巧”的很啊,这是话谶啊。后来左师弟谈起地震的一些人情掌故,真觉得他挺有诙谐的才华。如硕同舍老周跑到第四层楼,很郁闷为什么还没有跑下去,而四楼的胡灿兄,速度飞快,像兔子一样跑到一楼。

DSCF1807.JPG

DSCF1789.JPG

SAM_2120.JPG

读博期间,周门弟子凡有什么活动聚会,都是左师弟第一个通知我,算是我“消息树”了。左师弟有点寡言,但他的细读体会功夫很深,真有“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的古风。书读的异常扎实,尤其宋代诗歌如山谷、半山、东坡等做得深厚。他的博士论文,在裕锴师那里是几乎没有什么结构上的修改的。博士答辩也很顺利。毕业以后,他继续精雕细琢自己的博文,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于2017年正式出版,书名为《近佛與化雅:北宋中後期文人學佛與詩歌流變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获得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8戊戌年左师弟专门寄赠了我一本。

博士毕业他还继续深造了两年的武大博士后,并在西南民大任教。博士毕业后,我和左师弟第二次见面是在2015年7月,因为参加成都的符号学会议,我和祝东、左师弟相聚。还是在川大旁边的菜馆,其乐融融。这些年来,常看左师弟的微信,他的诗写得都是正体字,律诗精炼,典故运用行云流水,真是有裕锴师的风范了。诗愈好他的学问也愈加深厚,2024年又出版了大作《两宋之交理学道论嬗变与诗歌流变的双向考察》。与左师弟的成就相比,我是很惭愧的,因为身体不太好,这些年都是躺平,隐居,行游,干些贾宝玉的“正经事”。

新冠以来,时间好像加快了。时光荏苒,成都那次聚会一别又是十年了,而祝东却已经不在人世了。想起这些,内心真有些感慨。前几年,因为单位要我读博的档案资料,我便请做左师弟帮忙,他很快就把资料寄了过来。我的左师弟就是这样,做事爽利。

自从在蓉城和祝东互和诗词以后,我也诗词附庸风雅,搞点小诗小词。记得去初夏尝梦见左师弟,醒来后写了《甲辰四月十九夜梦左师弟志南君》:“昨喜见师弟,忙呼老左长。浮生别九载,夏梦遇一乡。彼地依稀忘,髭须颇有霜。莫非东舍了,又或红茶香。”师弟回赠了一首五律,颇能代表他的志趣。

 

著書堪覆甕,守道不資身。

難以文章顯,遂甘原憲貧。

                       江山猶在眼,意氣付何人。

                       今日風吹雨,唱歌一愴神。

 

进来喜欢读袁小修的的日记和文章,其《寄祈年》说得最好:“大丈夫既不能为名世硕人,洗荡乾坤,即当居高山之顶,目视云汉,手扪星辰,必不随群逐队,自取羞辱也。”愿与此与老左共勉。

DSCF1818.JPG

IMG_5395.jpg

DSCF1478.JPG   

             乙巳秋七月 灵溪翁于書连拂雲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97716-1500107.html

上一篇:我的同舍老周——并不如烟的川大往事
收藏 IP: 111.121.84.*| 热度|

2 李志林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3 0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