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研究员

博文

卦象是中国文明的元代码

已有 438 次阅读 2025-9-2 11:39 |个人分类:科研备忘|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周易》是一部上古时期的中国著作,分为后天易和先天易。这两种易的成书年代各有不同。前者似乎更偏向于哲学,因为孔子在其后附有《十翼》,中国哲学的根,理应自此开始。但是到了宋朝,尤其是北宋年间,民间生活比较平顺,而且当时是文官治天下,所以文人当时也比较受重视。那时在易学方面的研究也出现变革,尤其是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对《周易》,即后天易改动很大。“卦象”是《易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易经》中的纯粹符号系统,即根据阴阳爻组合而成的符号系统,卦象又分三爻的“八卦”(经卦)和“六爻”的六十四卦(别卦)。

 据信其传承如下:

 伏羲 → 神农 → 黄帝 → 夏 → 商 → 周

 尚有《连山》和《归藏》两种,均已亡佚。就连我国蒙学读物《三字经》都说:“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说是亡佚,也不尽然,《连山》和《归藏》易的许多内容,均散落在其他著作中,从而让从事易学研究的人很彷徨。加之考古发现,果真有与《周易》不同的样本,这就使易学研究如一团乱麻。就像民国发现了甲骨文,不法商人造假,谋取利益有些类似。

最终留传至今的就是《周易》。它是周文王在羑里城被囚禁期间,推演八卦完成的作品。孔子晚年“韦编三绝”就是形容他晚年读《周易》,并做《十翼》的废寝忘食的精神。即便如此,他还发出感慨“……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有了《十翼》的《周易》似乎就成了集大成之作。研究中国哲学或其他古典学问,都要或多或少得了解一下《周易》。它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啊!

四库馆臣将《易经》分为为二派六宗。二派就是象数派和义理派,六宗有象数派的占卜、禨祥、造化三宗;义理派有老庄、儒理、史事三宗。今人南怀瑾又扩为“两派十宗”,新增医药、丹道、堪舆、星相等术数门类。学界亦有“科学易”“考古易”等新兴分支,但仍不出“象数 义理”两大范式。两派”是总纲,“六宗”是缩影,千年易学,尽揽眼底。

到了宋代,象数派的造化宗发生了“范式转移”河洛图书作者刘牧的提出,卦象生成的数理基础。刘牧在其《易数钩隐图》明确提出“……象由数设”的观点,强调“数”是宇宙生成与卦象演化的根本依据,这标志着易学解释从“象本位”向“数本位”的重大转向。他通过天地之数、五行生成数、九宫数等数理推演,解释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生成过程,构建了一个以数理为核心的宇宙生成论体系。这种以“数”为纲、以“图”为式的易学方法,正是宋代“数理派”(或称“图书学派”)的典型特征。

邵雍吸收了象数派开山鼻祖的道家陈抟的“图易学”派,和刘牧的“图书学”派的精华,托名伏羲,将其自创的“先天易学”示人。在当时的宋儒中名声大噪。后来朱熹在其《周易本义》中,录入邵雍先天易学四图,图书学图二张。这为以后的科学易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朱熹,是他将邵雍的四图传世。邵雍还有《皇极经世书》和《渔樵问对》以及大量诗篇存世。

现在市面尚有《梅花易数》一书流传,相传也是邵雍所做。但《周易》中有言:“善易者不卜”,反过来说不懂易的才从事占卜活动。邵雍肯定读过《周易》,把《梅花易数》的作者加在他头上,并将他视为打卦算命的祖师爷,就没有什么说服力了。

先天易图是邵雍伟大的创造,他托名伏羲,做伏羲八卦次序图、方位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六十四卦方位图(方圆图)。它们蕴含数学意义。此四图于南宋朱熹录于《周易本义》,才得以传世。邵雍的创造使易图体系化,为对易图进行数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从而使从战国以来的哲理研究中开辟了一条数理研究的道路。尤其是他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即方圆图,经来华传教士白晋之手,西传到莱布尼茨,这才使它慢慢走上一条真正的能与国际接轨的道路。

到了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焦循成为《易经》数理派的集大成者。焦循突破汉魏象数易学与宋代理学窠臼,主张"当位失道"的卦爻运动观,构建起以比例演算为基础的易学体系。焦循根据《几何原本》和其他传教士带来的数学作品,创造性地将数学法则与语言学考据结合:运用正负数法则推演卦变,借假借转注原理训释经文,形成"测天之法测《易》"的方法论。其核心概念包括以下三种。

旁通:通过爻位阴阳转换建立卦象关联。

相错:揭示六十四卦两两交错构成的互补关系。

时行:阐明卦爻运动与时空变化的对应规律。

焦循的《易学三书》面世后,引起当时学界的轰动。阮元在序言中强调其"深明九数之正负比例,六书之假借转注"的考据方法。开创易学研究新范式。王引之评其"摒除一切先天太极之说,独辟畦町",梁启超称其为"清代易学唯一有体系之焦循是第一位用数理治《易》的人。尽管他是易学的集大成者,我却将他忽略,是因为他的著作问世晚。白晋和莱布尼茨均为康熙年间的学者。

即便如此,真正让我们知道莱布尼茨研究卦象方法的是五来欣造,他在20世纪初曾到欧洲留学,发现欧洲曾受中国如此大的影响,感到吃惊。作为政治学者,他专门跑的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档案馆,找到莱布尼茨研究中国的历史证据。尤其是白晋给莱氏的那张六四卦方位图(方圆图)。上面还带有莱布尼茨当年留下的红色笔记的记号。于是他写了一本《儒教の独逸政治思想に及ぼせる影响》的书。

中国学者刘白闵读后,认为莱布尼茨研究过《易经》,便将其将其译成中文,才让国人知道,莱布尼茨是这样搞易学研究的。如果没有五来,没有刘白闵,我们恐怕至今仍不清楚莱布尼茨的研究方法。白晋和莱布尼茨似乎不懂《易》,但有一个好处就是他们都用阿拉伯数字0和1,将卦象系统表示出来。至于弄懂《易经》,恐怕就是皓首穷经也是不可能的事。

卦象系统是华夏文明的元代码,数千年来始终在哲学、占卜与伦理学之间徘徊。但到了莱布尼茨那里就确立了易学数理派的真正地位。我称其为“邵雍-朱熹-白晋-莱布尼茨路线”把卦象系统写成阿拉伯数字,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我们却数千年都未曾想到过。直到上个世纪,才基本把阿拉伯数字普及开来。就像“鬼见愁”的罗马数字,愣是从1开始,没有0. 这都是趣事。

不过在现代中国,卦象的写法、读法等与文化相关的内容,还是要用古朴的--和—来表示阴阳爻。读法也还是从下往上读。为使蒙学幼童能够记住这些复杂的内容,朱熹还特意编了二首三爻和六爻的“歌谣”,读起来朗朗上口,让孩子们从小就将卦象系统烂熟于心。

莱布尼茨将卦象符号写成阿拉伯数字,这样便可直接与现代科学接轨,人们又提出位爻系数规则,将六十四卦的生成逻辑转化为数学可解析的符号系统,使得易学第一次以形式化的姿态与现代数学展开深度对话。这种交叉并非简单的数字附会,而是通过二进制映射、拓扑对称性与代数结构的重构,揭示出卦象符号体系内在的数理基因,同时为现代数学的跨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

科学界终于重视起卦象的研究。尤其是在布尔代数、组合数学、数学、信息科学、信息编码、遗传密码、量子力学、阴阳哲学、心理暗示、决策辅助、中医诊断的卦象分析、压力缓解、心理治疗、人工智能、算法优化、量子计算的卦象模拟等。

卦象这个中华文明的元代码,在今天又找到另外一条发展道路,这就是“科学易”。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5489-1500085.html

上一篇:从“模态信息论”到“缘起模态信息论”
收藏 IP: 111.196.218.*| 热度|

3 王安良 刘进平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3 0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