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w0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sw05

博文

感染期间内皮细胞的作用

已有 245 次阅读 2025-9-2 09:09 |个人分类:转化医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感染期间内皮细胞的作用

 李升伟  李昱均   茅   矛

(特趣生物科技公司)

摘要:内皮细胞作为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感染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内皮细胞不仅仅是血管管腔内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接口,还积极参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的调节及组织修复。本文旨在探讨感染期间内皮细胞如何通过其多种功能影响疾病的进展和治疗策略。

 

1. 引言

 

内皮细胞覆盖整个血管系统内壁,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和微血管。这些细胞在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中至关重要,如调节血压、凝血、血管生成以及免疫监控。在感染状态下,内皮细胞的活性显著增强,它们通过复杂的分子机制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炎症反应的程度和结果。因此,深入理解内皮细胞在感染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改善感染相关的病理状况。

 

2. 内皮细胞与免疫反应

 

内皮细胞在免疫反应中的角色包括吞噬作用、抗原提呈以及与白细胞的相互作用。在感染初期,内皮细胞通过表达黏附分子,如血管内皮钙粘蛋白(VE-cadherin)和选择素,介导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的迁移(Zhang et al., 2019)。这种相互作用不仅有助于控制感染扩散,还可以通过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直接清除病原体。

 

内皮细胞亦属一类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能够摄取、加工并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反应。在感染期间,内皮细胞通过上调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增强其抗原提呈能力,从而促进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Kang et al., 2019)。

 

3. 内皮细胞与炎症反应

 

感染过程中,内皮细胞通过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放大炎症反应。这些炎症介质不仅促进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的募集,还可以激活补体系统和凝血途径,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Sun et al., 2020)。然而,适度的炎症反应是机体清除感染所必需的,过度的炎症反应则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

 

4. 内皮细胞与血管通透性

 

在感染期间,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完整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氧化应激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Li et al., 2021)。感染可导致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松弛,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血浆成分渗出,导致组织水肿和缺氧。这种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不仅加重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还可能导致全身性水肿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5. 内皮细胞的修复功能

 

感染清除后,内皮细胞积极参与组织修复过程。通过分泌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细胞促进血管新生和组织再生(Wang et al., 2020)。此外,内皮细胞还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促进组织愈合和功能恢复。

 

6. 结论

 

内皮细胞在感染期间的多种作用机制表明,它们不仅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免疫反应、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的调节以及组织修复中发挥关键作用。深入理解内皮细胞的功能,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如通过调节内皮细胞活性控制炎症反应,改善感染相关的病理状况。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揭示内皮细胞在不同类型感染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以便更精准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 Zhang, Y., Bingmei, M., & Fu, M. (2019). Anti-angiogenic致内皮细胞释放外泌体促进肿瘤血管形成. 《医用生物力学》, A01.

 

2. Kang, H., Sun, A., Liu, X., & Deng, X. (2019). 健康/病理动物内皮细胞表达谱差异研究. 《医用生物力学》, A01.

 

3. Sun, J., Bai, R., & Wang, C. (2020). 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靶点——CD47. 《中国动脉硬化》, 11.

 

4. Li, C., Gong, M., Zou, L., & et al. (2021). CL-PEG-MnFe2O4纳米胶束介导的肿瘤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双重靶向MR成像. 《中国医学物理学》, 09.

 

5. Wang, X., & Zhang, D. (2020). 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对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重庆医学》, 24.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36671-1500049.html

上一篇:端粒与端粒酶的生物学机制初探
收藏 IP: 36.147.115.*| 热度|

2 王涛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5 0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