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沙漠之舟的传奇:骆驼的生物学奇迹与人类文明

已有 472 次阅读 2025-8-14 22:04 |个人分类:好摄之图|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074150wc7xvptjmnzx87ty.jpg

近日到海边游玩看见游客骑在骆驼背上踏浪而行,霞光将这幅画面染成金色。这峰沙漠生灵的蹄下本该是滚烫黄沙,此刻却浸着清凉海水——反差背后,藏着千万年进化赋予它的惊人适应力,更藏着与人类文明交织的壮阔史诗。

 

IMG_20250522_184442.jpg 

 

一、沙漠生存大师:骆驼的生物学“超能力”

骆驼只有单峰驼和双峰驼两种,却以“逆天”的生存技能称霸荒漠。它们头小颈长如鹅曲,睫毛双层如帘幕,鼻孔可自由开合——这些是抵御沙暴的天然盾牌。更神奇的是其“节水系统”:鼻腔内密布弯曲气道,呼气时凝结水汽回收体内;驼峰储存的脂肪可分解产生水分和能量,使其3周不饮、1月不食仍能存活。

体温调节的奥秘也令人惊叹:夜晚体温仅34°C,白天升至41°C才出汗,极大减少水分流失。宽大的蹄瓣如天然雪鞋,让它们在沙海中健步如飞,时速冲刺可达80公里,堪比汽车!这些天赋使骆驼成为地球上最顽强的荒漠征服者。

 

IMG_20250623_190017.jpg 

 

二、从古丝路到现代牧场:骆驼与人类万年同行

早在公元前3000年,北非人便驯化了单峰驼;而耐寒的双峰驼直到公元4世纪才跨入非洲,驮起撒哈拉商队的希望。骆驼背上的驼铃曾响彻丝绸之路,它们负重300公斤每日行走64公里,连续四日不停歇,是当之无愧的“沙漠之舟”。

今日全球约1800万峰骆驼中,75%在非洲草原与沙漠间跋涉。中国则以内蒙古阿拉善为“驼乡”,存栏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在新疆柯坪县,牧民阿布都热合曼通过政策扶持,将骆驼养殖规模扩大到70峰,仅驼奶日产量就达120公斤,年增收超9万元——昔日役畜已变身“致富方舟”。

 

IMG_20250623_190023.jpg 

 

三、文学与文化的驼影:从祥子到丝路图腾

在文学殿堂中,骆驼承载着深刻象征。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其名源于他与三匹骆驼的患难相遇。祥子如骆驼般吃苦耐劳,却也如骆驼“不会翻山”般固守旧路,最终被黑暗社会吞噬。鲁迅曾评:“他代表了中国农民沉默的坚韧与悲怆。”

当代辞赋家刘书环的《骆驼赋》则高歌其精神:

“逍遥跋涉,笑傲大漠之孤烟;从无索取,任尔褒贬之奉迎”

在新疆柯坪县,“柯小驼”IP化身文旅大使,驼铃声声融入文创产品与骆驼文化节,唤醒千年丝路记忆。

 

074200de6p3hqhkpo8q8wi.jpg 

 

四、舌尖上的驼乡:从阿拉伯盛宴到戈壁焖香

骆驼全身皆可入馔,尤以驼峰和驼掌为珍。阿拉伯烤全驼堪称“土豪盛宴”:将烤鱼塞入鸡腹,烤鸡再填入羊腔,最后整羊纳入骆驼体内烘烤五小时。金黄油润的肉质融合三重鲜香,成为国宴上的至尊之味。

在中国阿拉善,黄焖驼排则充满家常智慧。选取双峰驼肋排,焯水后与葱姜、豆瓣酱同炒,焖至骨酥肉烂:

“酱香钻髓,肉质如绒,低脂高蛋白的驼肉在浓汁中绽放戈壁的馈赠”。

如今更衍生出驼奶馕、驼奶咖啡等创意美食,让古老风味焕发新生。

 

IMG_20250522_184438.jpg 

 

五、驼峰里的药匣子:传统智慧与现代科研的碰撞

骆驼不仅是食材,更是移动的“药库”:

● 补气壮骨,是滋补类药膳好食材;

● 驼乳:富含胰岛素样蛋白,对糖尿病患者有益;

● 驼脂(峰子油):润燥祛风,可治顽痹;

● 驼黄(胆囊结石):清热解毒,疗惊痫炽热

● 绒:镇惊收涩煅存性研末入药

有一种沙漠植物叫骆驼刺,是骆驼唯一能吃的草料而得名。由于生长环境特殊,其次生代谢产物备受药学家们关注。2025年,科学家从骆驼刺植物中分离出59种次生代谢物,发现其提取物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通过3D药效团模型筛选,化合物F52成为抗肝癌先导药物,为“老药新用”点亮希望。

1 骆驼主要药用部位及功效

部位

传统功效

现代应用

气壮骨

沙漠药膳食材

驼乳

补虚强体

调节血糖、增强免疫

驼脂

消肿活血

关节炎辅助治疗

清热解毒

纳米抗体研究

镇惊收涩

煅存性研末入药

 

IMG_20250522_200039.jpg 

 

六、绿洲方舟:骆驼产业的科技未来

骆驼产业正驶入高科技航道。阿拉善右旗建成中国首家骆驼研究院,两项成果震惊世界:

1.破译骆驼基因组:绘制全球首张双峰驼基因图谱;

2.纳米抗体文库:从驼血中提取微型抗体,可开发靶向药物。

在新疆柯坪,企业与高校联合研发驼奶面膜、驼乳益生菌,让5.5万峰骆驼的产出附加值倍增。

 

IMG_20250522_184444.jpg 

 

结语

夕阳沉入海平面,踏浪的骆驼留下深深蹄印。潮水很快会抹去这些痕迹,但抹不去它镌刻在人类文明中的身影——从黄沙到碧波,从驮畜到药源,它始终是穿越绝境的希望之舟。当少年们下次遇见骆驼,不妨轻抚它的驼峰:那里藏着生命的韧性与自然的智慧,正等待你们去探索、解码、续写新的传奇。

 

 

IMG_20250623_190013.jpg 

 

 

《中药大辞典》:骆驼肉

【拼音注音】Luò Tuo Ròu

【出处】出自《日华子本草》

【来源】为驼科动物双峰驼的肉。

【性味】甘,温。①《日华子本草》:"温。"②《纲目》:"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 ①《日华子本草》:"治风,下气,壮筋力,润皮肤。"②《医林纂要》:"益气血,壮筋力。"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

——摘录《中药大辞典》

 

 

IMG_20250522_184446.jpg 

 

《中华本草》:骆驼肉

【拼音注音】Luò Tuo Ròu

【英文名】Camel as food

【出处】出自《日华子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驼科动物双峰驼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melus bactrianus ferus Przewalski

【生境分布】 1.生态环境:野驼栖息于荒漠的沙漠地带。耐寒暑饥渴,以灌丛和半灌丛的盐碱植物为食。常季节性适徙。2.资源分布:分布于新疆东南部、甘肃、青海、内蒙古。

【原形态】双峰驼,为大型偶蹄类之一,体重可达500kg。比马高大,颈长弯曲如鹅颈,头较小,耳短小。鼻能开闭。颈有毛,背有双峰如鞍,上唇中裂如兔唇,下唇较长。四肢细长,足大有盘。尾短。胼胝体全身区7块,其中胸部1块,前肢4块,后肢2块。里生驼,肉峰较小,毛短,掌狭。体被细密软的绒毛即驼绒,一般为沙黄褐棕色。

【化学成分】双峰驼鲜肉的氨基酸含量:精氨酸(arginine15.85-30.89%,谷氨酸(glutamic acid9.2-95mg%,苏氨酸(threonine7.5-23.6mg%,丙氨酸(alanine34.5-60.2mg%,脯氨酸(proline2.06-6.55mg%,酪氨酸(tyrosine0.6-21.53mg%,色氨酸(tryptophane0-24.6mg%,蛋氨酸(methionine0-13.11mg%,缬氨酸(valine5.2-18.2mg%,亮氨酸(leucine1.5-28.88mg%。含肌甙-5-磷酸(inosine-5-monophosphate),铜等。

【归经】脾经

【性味】味甘;性温

【功能主治】补气血;壮筋骨;润肌肤。主外病虚损;顽麻风痹;肌肤不泽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100-200g

【各家论述】1.《日华子本草》:治风,下气,壮筋力,润皮肤。2.《医林纂要》:益气血,壮筋力。

——摘录《中华本草》

 

IMG_20250522_200002.jpg 

 

《中药大辞典》驼乳

【拼音注音】Tuó Rǔ

【出处】出自《饮膳正要》

【来源】为驼科动物双峰驼的乳汁。

【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骆驼脂"条。

【性味】 ①《饮膳正要》:"性温,味甘。"②《纲目》:"甘,冷,无毒。"

【功能主治】《饮膳正要》:"补中益气,壮筋骨。"

【用法用量】内服:炖热饮。

——摘录《中药大辞典》

 

IMG_20250522_184435.jpg 

 

 

《中药大辞典》:骆驼脂

【拼音注音】Luò Tuo Zhī

【别名】驼脂(《丹房鉴源》),驼峰、峰子油(《饮膳正要》)。

【出处】出自《日华子本草》

【来源】为驼科动物双蜂驼肉峰内的胶汁脂肪。

【生境分布】野驼数量现在很少,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有分布。家驼在华北、西北、内蒙古等地都有饲养。

【原形态】双峰驼,又名:橐驼(《山海经》),骆驼(《本经》),馲驼(《广志》)。躯体较大,体高2米左右。头较小,耳短小。鼻能开闭。上唇中央分裂如兔唇,下唇较长。颈长,弯曲如鹅颈,有鬣毛。背部有2个肉峰。四肢细长,足大如盘,尾较短。胼胝体,胸部1个,前肢2对,后肢1对,共七块,雄性生殖器官弯转向后。全身被以绒毛,细密而柔软,鬣毛及前臂、峰上的毛较长。毛色多为棕褐色。野生的驼,肉峰矮小,毛短,四肢较长,掌狭。野驼栖于荒漠中的灌丛地带,常季节性迁移,胆怯而机警,嗅觉敏锐,常结成510小群。以灌丛和半灌丛的盐碱植物为主要食物。

【性味】甘,温。①《日华子本草》:"温。"②《开宝本革》:"无毒。"③《品汇精要》:"味甘,性温,无毒。"

【功能主治】润燥,祛风,活血,消肿。治风疾,顽痹不仁,筋肉挛急;疮疡,肿毒;折伤。①《日华子本草》:"疗一切风疾,顽痹,皮肤急,及恶疮肿毒漏烂,并和药敷之。野者弥良。"②《开宝本草》:"筋皮挛缩,腕损筋骨,火炙摩之,取热气入肉。和米粉作煎讲食之,疗痔。"③《饮膳正要》:"治虚劳风有冷积者,用葡萄酒温调蜂子油服之,好酒亦可。"

【用法用量】内服:温酒调。外用:涂敷。

【复方】治老人风热烦毒,顽痹不仁,五缓六急:野驼脂五两,炼之为上,温酒五合下半匙已上脂,调令消,空心顿服之,日二服。(《寿亲养老新书》驼脂酒)

——摘录《中药大辞典》

 

 

IMG_20250522_184447.jpg 

 

《中华本草》:骆驼脂

【拼音注音】Luò Tuo Zhī

【别名】驼脂、驼峰、峰子油

【英文名】Camel fat

【出处】出自《日华子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驼科动物双峰驼肉峰内的胶汁脂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melus bactrianus ferus Przewalski[Camelus bactrianus Linnaeus]

【生境分布】 1.生态环境:野驼栖息于荒漠的沙漠地带。耐寒暑饥渴,以灌丛和半灌丛的盐碱植物为食。常季节性适徙。2.资源分布:分布于新疆东南部、甘肃、青海、内蒙古。

【原形态】双峰驼,为大型偶蹄类之一,体重可达500kg。比马高大,颈长弯曲如鹅颈,头较小,耳短小。鼻能开闭。颈有毛,背有双峰如鞍,上唇中裂如兔唇,下唇较长。四肢细长,足大有盘。尾短。胼胝体全身区7块,其中胸部1块,前肢4块,后肢2块。里生驼,肉峰较小,毛短,掌狭。体被细密软的绒毛即驼绒,一般为沙黄褐棕色。

【化学成分】双峰驼脂肪含饱和脂肪酰甘油(二棕榈酰-硬脂酰甘油、一棕榈酰二硬脂酰甘油)20.9%,一不饱和二饱和脂肪酰甘油(十六碳烯酰棕榈酰硬脂酰甘油、沿酰棕榈酰硬脂酰甘油、油酰二棕榈酰甘油)61.6%,二不饱和一饱和脂肪酰甘油(十六碳烯酰油棕榈酰甘油、二油酰一棕榈酰甘油、二油酰一硬脂酰甘油)17.5%,尚含 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等。峰脂肪的熔点50℃,折射率1.4569,皂化价193.5。尚含微量的磷脂(phosphoslipid)。

【归经】心;肝经

【性味】味甘;性温

【功能主治】补虚润燥;祛风活血;消肿解毒。主体虚劳乏;肌肤不仁皮肤瘙痒;筋肉挛急;疮疡肿毒;痔漏。

【用法用量】内服:温酒调,每次6-12g外用:知量,涂敷。

【复方】治老人风热烦毒,顽痹不仁,五缓六急:野驼脂五两,炼之为上,温酒五合下半匙已上脂,调令消,空心顿服之,日二服。(《寿亲养老新书》驼脂酒)

【各家论述】1.《日华子本草》:疗一切风疾,顽痹,皮肤急,及恶疮肿毒漏烂,并和药敷之。野者弥良。2.《开宝本草》:筋皮挛缩,踠损筋骨,火炙摩之,取热气入肉。和米粉作煎饼食之,疗痔。3.《饮膳正要》:治虚劳风有冷积者,用葡萄酒温调峰子油服之,好酒亦可。

——摘录《中华本草》

 

074336ujyzbz8hyyki58zk.jpg 

 

《中华本草》:骆驼毛

【拼音注音】 Luò Tuo Máo

【别名】驼绒

【英文名】camel hairs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药材基源:为驼科动物双峰驼的毛。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melus bactrianus ferus Przewalski

【生境分布】1.生态环境:野驼栖息于荒漠的沙漠地带。耐寒暑饥渴,以灌丛和半灌丛的盐碱植物为食。常季节性适徙。2.资源分布:分布于新疆东南部、甘肃、青海、内蒙古。

【原形态】双峰驼,为大型偶蹄类之一,体重可达500kg。比马高大,颈长弯曲如鹅颈,头较小,耳短小。鼻能开闭。颈有毛,背有双峰如鞍,上唇中裂如兔唇,下唇较长。四肢细长,足大有盘。尾短。胼胝体全身区7块,其中胸部1块,前肢4块,后肢2块。里生驼,肉峰较小,毛短,掌狭。体被细密软的绒毛即驼绒,一般为沙黄褐棕色。

【化学成分】双峰驼毛含角蛋白(keratin),其中含高量硫,氨基酸的30%是半胱氨酸(cysteine),其次是苏氨酸(threonine)、丝氨酸(serine)、脯氨酸(proline)等67种氨基酸残基,尚含铜、钒等。毛脂肪含2.2%三萜烯醇(triterpenenol)。

【归经】心;肝经

【性味】味咸;性平

【功能主治】镇惊;收涩;解毒。主痫癫狂,赤白带下;崩漏;痔疮;疳疮

【用法用量】内服:煅存性研末,每次3-6g外用:烧灰,适量,调敷。

【复方】①治痔:骆驼颔下毛,烧作灰,可取半鸡子大,酒和服之。(《外台秘要方》)②治阴上疳疮:驼绒烧灰,水澄过,入炒黄丹等分,为末搽之。(《龚氏经验方》)。

【各家论述】1.《本经》:主寒热惊癎,癫庢狂走。2.《唐本草》:主妇人带下赤白。

——摘录《中华本草》

 

074350n62d55o6co6p6o18.jpg 

 

 

《中华本草》:骆驼黄

【拼音注音】Luò Tuo Huánɡ

【英文名】Camel gallbladder stone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驼科动物双峰驼的胆囊结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melus bactrianus ferus Przewalski

【生境分布】1.生态环境:野驼栖息于荒漠的沙漠地带。耐寒暑饥渴,以灌丛和半灌丛的盐碱植物为食。常季节性适徙。2.资源分布:分布于新疆东南部、甘肃、青海、内蒙古。

【原形态】双峰驼,为大型偶蹄类之一,体重可达500kg。比马高大,颈长弯曲如鹅颈,头较小,耳短小。鼻能开闭。颈有毛,背有双峰如鞍,上唇中裂如兔唇,下唇较长。四肢细长,足大有盘。尾短。胼胝体全身区7块,其中胸部1块,前肢4块,后肢2块。里生驼,肉峰较小,毛短,掌狭。体被细密软的绒毛即驼绒,一般为沙黄褐棕色。

【归经】心;肝经

【性味】味苦;性凉;小毒

【功能主治】清热定惊。主风热惊疾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每次0.3-0.6g

——摘录《中华本草》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497709.html

上一篇:悬河的骨节:1948高村叙事
收藏 IP: 60.233.16.*| 热度|

8 宁利中 郑永军 聂广 刘进平 王涛 孙颉 杨正瓴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5 0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